白羊座適合佩戴草莓晶嗎
44
2023-10-17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稱為“端陽節”。此外端午節還稱“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等。端午節是流行于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端午節如何化解邪氣增加好運
端午節除了是為紀念屈原,也是作為夏季來臨前一個驅除瘟疫的重大節日。在民間,人們會以各種各樣的形式來慶祝端午節的到來,最為傳統的莫過于吃粽子和賽龍舟了,有的地方還會在端午節的時候掛菖蒲、懸艾葉、喝雄黃酒等,預示著驅趕各種霉運,迎來一整年的好運。
賽龍舟驅邪增運——不少地區每逢端午都會舉行一次隆重的龍舟比賽。屬牛、屬虎、屬龍的朋友在今年的端午節看一場龍舟賽,龍舟熱氣沸騰的的氣場能使自己精神振奮,學習工作都倍增動力。而屬兔、屬雞、屬猴的朋友,端午節剛好與你的氣場想沖,應當避免大型活動。面對今年龍舟來往穿梭,水上水下的動人情景,遠遠地觀看即可,避免擠在人群中,以防小意外!
吃粽子驅邪增運——現在市場上的成品粽子多了,形狀各式各樣,內陷千奇百怪,不同種類的粽子都有著不同寓意。
一、粽子的“角”是模仿動物角趨吉避兇的功效而來,有不順或災禍,吃有角的粽子可驅走霉運交好運勢。圓柱形的粽子因用葦葉(竹葉)包裹成圓筒后,像極一節竹子,竹子是君子的象征。因此遭遇小人,吃圓柱形粽子就可以幫自己增加貴人運,遠離小人。
二、高考將至,正在做最后沖刺的莘莘學子吃棗粽最適合不過了。棗粽諧音為“早中”,意為早中狀元。
三、煮粽子的鍋里一定要煮上幾個雞蛋或者鴨蛋、鵝蛋。傳說端午節吃粽子水煮出來的雞蛋,夏天不生瘡,把煮熟的鴨蛋、鵝蛋放在正午(12點-1點)時陽光下曬一會再吃,夏天不容易頭痛。
佩香囊驅邪增運——端午節佩戴香囊,有避邪驅瘟之意。囊內有朱砂、雄黃、香藥等輔料,既能防病健身,又可以驅邪。將香囊佩在胸前,香氣撲鼻??梢灾泸屝靶涯X,增加運勢。有青年男女用香囊來表達愛意,選擇紅色、粉色的香囊,握在手中來回搓動三次,更有助于愛情表白!
卦艾枝、懸菖蒲驅邪增運——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在這一天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可以激濁除腐,殺菌防病,辟邪增運。若在端午節沒有懸掛菖蒲、艾葉的朋友,可將家中大大小小角落的地方徹底打掃一番,也可掃除霉運,迎接好運到來。
五毒五黃驅邪增運——“五黃”是指黃魚、黃瓜、黃鱔、鴨蛋黃、雄黃酒。端午節吃“五黃”,可以驅邪增運?!拔宥尽眲t是毒蛇、蜈蚣、蜘蛛、壁虎、癩蛤蟆。將五毒化為食材,將銀魚、蝦米、茭菜、韭菜和黑豆腐干炒著吃,一樣能辟邪增運。
鐘馗像驅邪增運——懸鐘馗像是端午節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鐘馗像,用以鎮宅驅邪。若在端午節家中有懸掛鐘馗像習俗,在使用方法上,一定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懸掛位置。鐘馗像不可亂掛,要掛在有風水隱患的房間墻壁上,化解此墻的煞氣,方能起到改運辟邪的作用。若不小心懸掛在好的風水位置,氣場相沖,反將好的運氣疏散流失掉了。
二、懸掛時間和準備工作。但凡是辟邪所用的圖像或者吉祥物,最好提前放在陽光下曬一下,再選一天中的吉時——辰時(早上七點至九點)鐘懸掛畫像,充分發揮其功效。
三、懸掛后注意事項。鐘馗像在懸掛后就盡量的不要輕易去挪動、碰觸。(經常挪動,容易對自家的氣場造成混亂)女性在古時女性為陰為卑之說,容易被鐘馗像強大的氣場傷害到,切忌不可多接觸。在2023年,屬鼠跟屬豬的朋友也不要隨意挪動碰觸鐘馗像。
兒童端午節驅邪增運法——在端午節,給小孩子綁五色線,在額頭上涂雄黃皆有驅病邪的效果。大人起床后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顏色青、白、紅、黑和黃色,代表木金火水土五行。系線時,兒童不可開口說話。
節后摘下的五色線也不能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第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里。據說,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蝎類毒蟲的傷害。扔到河里,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兒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端午節晚歸驅邪法——很多朋友們在端午節可能會玩到老晚才回家,建議隨身攜帶幾片艾草或菖蒲,或裝上少量雄黃酒以驅邪擋災。
端午節的禁忌事項
1.忌吃娘家粽子
出嫁的閨女走娘家,不須在端午節之前回婆家,即不能在娘家過端午節,否則,就會倒大霉。有俗話說,“吃了娘家的端午粽,死得全家都不?!?。
2.忌游泳
有些地方在這一天忌游泳,尤其忌到曾經溺死過人的地方游泳,因為人們認為,在端午節那天“溺死鬼”最兇,要找替身“還陽”。所以又有投粽子入河讓其分享免其作粽的習俗。
3.兒童戴的香包忌丟失
在北方一帶,小孩子有佩戴香包的習俗。小孩子戴的香包是不能丟失,傳說如果小孩子丟失了佩戴的香包,一年之內會有大災。端午節過了以后,小孩子要將所戴的香包扔到水里,這樣才能免除火災。
4.忌惡日
由于五月為“惡月”,重五是個不吉利的日子,所以這天又有“躲午”的習俗,即周歲以內的嬰兒要送到外婆家去躲藏以逃脫災禍。
總結以上禁忌,可以簡單歸納為三條:
1、端午節毒氣傷人,需要插艾桃、掛菖莆、喝灑雄黃酒等,以驅毒避邪。
2、端午節祭祀悲傷,需要結伴郊游,或與家人團聚,以調節身心健康。
3、端午節邪毒傷身,需要嚴禁房事,女子歸寧父母,是最好的避災方法。
當然,按地方風俗,端午節的禁忌,還遠不止這些,還有很多,比如在端午節這天,也不適合生孩子等(選擇剖腹產的妹紙注意啦,一定要避開端午節),但最重要的,也是必須做到的,就是以上三條,切忌疏忽大意。
關于端午節賽龍舟的風俗
賽龍舟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于吳、越、楚。
其實 ,“龍舟競渡”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游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
后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區劃龍舟,兼有紀念當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義。夜龍船上,張燈結彩,來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動人,別具情趣。貴州苗族人民在農歷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谷豐登。
云南傣族同胞則在潑水節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巖紅窩。不同民族、不同地區,劃龍舟的傳說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臨江河湖海的地區,每年端節都要舉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龍舟競賽活動。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臺灣開始舉行龍舟競渡。當時臺灣知府蔣元君曾在臺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F在臺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在香港,也舉行競渡。
此外,劃龍舟也先后傳入鄰國日本、越南等及英國。1980年,賽龍舟被列入中國國家體育比賽項目,并每年舉行“屈原杯”龍舟賽。1991年6月16日(農歷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鄉中國湖南岳陽市,舉行首屆國際龍舟節。在競渡前,舉行了既保存傳統儀式又注入新的現代因素的“龍頭祭”。
“龍頭”被抬入屈子祠內,由運動員給龍頭“上紅”(披紅帶)后,主祭人宣讀祭文,并為龍頭“開光”(即點晴)。然后,參加祭龍的全體人員三鞠躬,龍頭即被抬去汩羅江,奔向龍舟賽場。此次參加比賽、交易會和聯歡活動的多達60余萬人,可謂盛況空前。爾后,湖南便定期舉辦國際龍舟節。賽龍舟將盛傳于世。
關于端午節吃粽子的風俗
端午食粽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堿,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堿水粽。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 時人周處《岳陽風土記》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于粽里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臺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后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端午節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紀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夜間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邊盛產的嫩蘆葦葉,也有用竹葉的,統稱粽葉。粽子的傳統形式為三角形,一般根據內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摻小豆的叫小豆粽,摻紅棗的叫棗粽;棗粽諧音為“早中”,所以吃棗粽的最多,意在讀書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狀元。過去讀書人參加科舉考試的當天,早晨都要吃棗粽,至今中學、大學入學考試日的早晨,家長亦要做棗粽給考生吃。
煮粽子的鍋里一定要煮雞蛋,有條件的還要再煮些鴨蛋、鵝蛋,吃過蘸糖的甜粽之后,要再吃蘸鹽的雞蛋“壓頂”。據說吃五月端粽鍋里的煮雞蛋主夏天不生瘡;把粽子鍋里煮的鴨蛋、鵝蛋放在正午時陽光下曬一會再吃,整個夏天不頭痛。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發表評論
暫時沒有評論,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