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氏發(fā)源地在什么地方?始于廬江...
64
2023-07-06
解讀百家姓許姓,許氏的發(fā)源地,在今河南省許昌東。許姓,中華姓氏,2007年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十八位,人口約八百九十八萬四千余,占中國人口總數(shù)的0。56% 左右。
許氏的發(fā)源地在今河南省許昌東。春秋戰(zhàn)國時期,許國為鄭、楚等國所逼,曾多次在今河南及安徽部一帶遷都。許國被楚滅后,除部分遷居今湖北荊山及湖南芷江等地外,多數(shù)許姓就地繁衍或北上遷徙。許姓北上最初遷徙之地是冀州高陽(今河北高陽),后有許氏復遷回河南寶豐等地。秦漢之際許姓已遍布今河南、河北兩省的大部分地區(qū)。
此后,北方許姓主要分布于今河南、河北、安徽、陜西、山西等廣大地區(qū)。許姓南遷始于魏晉南北朝之時。唐初,陳政、陳元光父子奉命入閩,有河南許姓將佐隨同前往,在福建安家落戶。唐僖宗時,侍御史許愛鎮(zhèn)守漳州招安,后入晉江石龜。
唐代以后,許姓已大舉南遷繁衍于今江蘇、浙江、湖北、福建、廣東等省地。宋末元初,許氏有一支徙居廣東。明代,福建人許沖懷、許申移居臺灣,此后許氏又多次向臺灣遷徙,進而又有移居海外者。遷至湖南、廣東、廣西、福建的許氏,有的融入侗、壯、苗、布依、土家等少數(shù)民族。
春秋時期鄭、楚等國勢力強大,許國不斷地遭到這些諸侯國的進攻,由于力量弱小,無力抵御,只能忍辱負重,委曲求全。公元前654年,楚國伐許,許侯無力抵抗,遂肉袒謝罪,楚國才退兵而去。楚成王在位時,又一次進攻許國,許侯只好再次肉袒謝罪,使其退兵。在這種情況下,許國所能做的惟有遷徙,以避其鋒芒。公元前576年,即許靈公時被迫遷到了葉(今河南省葉縣西南);公元前533年,又遷其國于城父(今安徽省亳縣東南);公元前529年,再次遷回葉;公元前524年,又遷到了容城(今河南省魯山東南)。
公元前523年,許悼公患瘧疾,太子止獻藥,悼公飲后非但沒有治好病,反而送了性命。太子止見闖了大禍,于是便逃到了晉國。此外,楚國有許伯,鄭國有許瑕,晉國有許偃、趙國有許鈞、許歷、魏國有許綰,他們都是因各種原因從許國流亡到各國的,由于無法歸國,便定居于當?shù)亍:髞韼缀趺咳廖迥昃瓦w徙一次,可見當時其所面臨的局勢之險惡。許國遷到容城后,雖然得到了一個較長時期的喘息機會,但是當時周王室衰弱,無力阻止諸侯紛爭,許國這樣的小國仍不能避免被吞沒的命運。這一時期分布在各國的許姓人大都是許國滅亡后被迫遷去的,他們通常仍可保留貴族的身份。
但在戰(zhàn)國后期由于社會變革加快,社會分化劇烈,有一部分許姓人已經(jīng)逐漸失去了原有的貴族地位,如趙人許歷,便是一例,所以他們必須以自己的才干重新博取功勛,以獲得較高的社會地位。此外,除了以上諸國外,齊、韓、燕等國也有許姓分布,所從事的職業(yè)五花八門,其中也有處于社會下層的人。通觀這一時期的各國許姓,人數(shù)并不很多。形成這一狀況的原因有二:一是許國本來就是小國,人口有限;二是許國滅亡后,許姓失去了原有的政治基礎(chǔ),他們的活動不為史書記載,故今天便很難了解其全部情況了。
秦漢時期
秦漢時期除了高陽地區(qū)有許姓分布外,在今山東、河北、河南、陜西、遼寧、山西、湖北、浙江等地均有分布,其中以陜西、河南、河北的人數(shù)為最多,也最為集中。在這些地區(qū)也不是均勻分布,而是集中于某一區(qū)域,如陜西主要集中在關(guān)中,河南則集中在洛陽及豫南一帶,河北主要集中在冀中平原。
隋唐時期
許姓南遷始于魏晉南北朝之時,唐代以后,許姓已大舉南遷繁衍于今江蘇、浙江、湖北、福建、廣東等省地,故唐代以后的許姓名人也多出于此地。
宋元時期
遼國地處中國北方,其境內(nèi)許姓分布較少。金國消滅北宋后,占據(jù)了淮河以北廣大地區(qū),這里主要是漢族聚居區(qū),所以金朝統(tǒng)治時期許姓分布要比遼廣泛得多。元朝的統(tǒng)治地域廣大,人口眾多,民族復雜,故境內(nèi)分布有大量的許姓人。此外,這一時期許姓的民族構(gòu)成也發(fā)生了變化,在少數(shù)民族中也出現(xiàn)了不少許姓人。
明清時期
明清時期人口遷徙相對比較頻繁,有的是政府行為,也有因躲避戰(zhàn)亂,從而構(gòu)成了這一時期姓氏分布的又一顯著特點明清以來的許姓狀況。明清時期是許姓人口的大發(fā)展時期,見之于記載的許姓人數(shù)大大地超過了前代。此外,文化素質(zhì)也大大地提高了,出現(xiàn)了一批學者,考中進士的人數(shù)也空前增加。還有一個特點,即這一時期在少數(shù)民族中涌現(xiàn)了大批許姓,人數(shù)之多遠遠超過了以前歷代的總和。
?
發(fā)表評論
暫時沒有評論,來搶沙發(f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