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詩經翻譯,詩經七月七月流火
180
2023-08-11
七月流火,來形容夏天的熱,錯了嗎?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詩經《國風》
公歷的7月8月是一年中最熱的日子,35度以上的高溫經常連續出現,烈日燒灼,往往讓人如處在無處不是火的狀態。比如道路如碳,比如皮膚起水泡,比如中暑。這種天氣的熱稱為炎熱。
人們往往會借助現成的成語和俗語,表達或發泄一下,于是有一句“七月流火“就會用到,仿佛人處在流動的火焰當中,也給人比較貼切共鳴的體感。但馬上有人會說,你這樣的用法是錯的,因為“七月流火”不是說熱。
那么七月流火來形容夏天的炎熱到底錯了沒有?首先的答案,是用在現代漢語語境,并沒有太大問題,其次,是在現代漢語的運用中,最好不要加上引自《詩經》這樣的字樣。
因為《詩經》里的“七月流火”,是指的天象。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在先秦時代,人們對體感的描繪還沒有后世那么多豐富的詞匯,往往對外界事物的把握,會著眼大的變化。夏歷中的七月,是現代意義上的八九月,雖然炎熱,但是內心有期盼,那天邊巨大的火星,向西天下墜,火星都要走了,夏天馬上會過去,涼爽的秋天也就不遠了。
詩經中的“七月流火”,是指天象,火星的變化。
但是天上重要的星星那么多,為什么單挑火星?因為火星大而亮,呈現火紅色的光亮,容易辨別,而且它居然可以在夏天的白天出現,雖然只是在黃昏時節,天空的最南方,但是使人過目不忘。同樣照應著炎熱的夏天,雖然表示夏天快過去了。
南北朝的薛道衡有一首夏晚詩,寫出了黃昏流火的美麗。
“流火稍西傾,夕影遍曾城。高天澄遠色,秋氣入蟬聲。”南北朝薛道衡《夏晚詩》
這首詩真是明麗開闊。站在仙鄉的最高臺,在黃昏里,看見天邊的火星在這天又往西去了一點,太陽快下山,黃昏的紅霞落輝籠罩仙境一樣的城市。此時天高無極,澄澈透明,視野可以延伸到極遠的地方,秋天悄悄來了,你聽那黃昏里的蟬聲已經帶了秋的味道呀!
那么在唐朝的夏天,黃昏宴請是經常的事,在沒有空調的唐朝,高樓舉杯,消暑納涼,活動會在高樓或水邊舉行,此時看得見天邊的火星。
“儷曲親流火,凌風洽小杯。帝鄉如在目,欲下盡裴回。”唐朝姚向《奉陪段相公晚夏登張儀樓》
那當然是,黃昏的歌曲高亢動人,仿佛沖上天空,繚繞火星,而我們在微微晚風中自在喝酒。
那么宋朝之后”流火“的含義就擴展了。因為這個時候,生產力發達,更注重細微的感覺。天上的火星固然是七月流火,但人的體感的確如火。
“七月正流火,晚飯凈剎中,稍脫蒸郁熱,頓覺心境空。”宋朝曹勛《山居雜詩九十首》其一。
那么七月流火同時形容兩件事,一件就是天上的火星行走,一件也是形容七月的白天實在如流火一樣的熱。
“不獨京塵解化衣,秋陽流火樹陰稀。”宋朝李處權。
這里的流火也有雙關,一方面是指時節到了七月,看得見夕陽火星,另外一方面,那大太陽在樹梢上,如何不是火一樣流動燃燒?
“疏雨滴清秋,洗殘流火。”元朝的這一首詞里面的流火,就分明是指夏天的暑熱了。
知道了“七月流火”在文字中的演變,那么用起來,也就大方些。這七八月的驕陽,如同祝融在人間到處點火,處處熱極,用七月流火形容夏天的流動暑熱,有何不可?
對于文字的運用,首先貼切實用,才是王道。從古到今,文字的內涵會有變化,但是只要不影響使用和接受,就是對的。
否則說一句話,被人引經據典告知你是錯的,多么無趣。弘一法師說,“執象而求,咫尺千里。”也就是要人不要拘泥那些教條和死板。
七月就是流火的季節,現在和火星不相關,相關的是切身的感受。
初衣勝雪,為你解讀詩詞中的愛和美。
發表評論
暫時沒有評論,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