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七八年屬馬的是什么命(戰國時...
222
2023-07-31
一、戰國早期 湖北隨縣曾侯乙墓竹簡 朱書 湖北省博物館藏
戰國早期 湖北隨縣曾侯乙墓竹簡 湖北省博物館藏
戰國早期 湖北隨縣曾侯乙墓竹簡 湖北省博物館藏
戰國早期 湖北隨縣曾侯乙墓竹簡(局部) 湖北省博物館藏
戰國早期 湖北隨縣曾侯乙墓朱書漆衣箱 湖北省博物館藏
一九七八年湖北隨縣擂鼓墩一號墓出土竹簡215枚,竹簽2枚。墓主為曾侯乙,墓葬年代戰國早期(約公元前433-公元前400年)。今藏湖北省博物館。
簡文內容屬“遣冊”,為隨葬品清單。簡長70-75、寬1厘米,有上下兩道編組。簡文墨書,多書于蔑黃一面,每簡字數最多的62字,最少的僅4字,使用小橫線作為鉤識。書體可歸入楚系古文,字勢開闊分張,每以欹側取勢,筆力雄健犀利,橫畫弧線沉著,豎畫釘頭懸針,撇捺露鋒掠收,字距勻齊,書風恣肆灑脫。
二、戰國中期 湖北江陵天星觀楚墓竹簡 湖北省荊州博物館藏
戰國中期 湖北江陵天星觀楚墓竹簡 湖北省荊州博物館藏
戰國中期 湖北江陵天星觀楚墓竹簡
一九七八年湖北江陵天星觀一號楚墓出十,年代為戰國中期,約當楚宣王 或威王時(公元前340年前后)。今藏湖北省荊州博物館。
竹簡出土于西室。一部分夾在漆皮中,壓在兵器桿下;一部分放在竹笥內,保存較好。簡長64-71厘米,寬0.5—0.8厘米。簡為上下二道編組。簡文書于蔑黃面上,不留天頭。整簡70余枚,其余殘斷,共計4500余字,字跡大都清晰。竹簡內容為卜筮記錄和遣冊。
簡文使用別體字和通假字較多。字體寬扁疏爽,以欹側取勢,橫畫 重注重收,撇捺頭粗尾細,形如蝌蚪,運筆果毅明快,口形左右兩筆曲線對接利索,不事修 飾,為楚系古文的代表之作。
三、春秋晚期 河南溫縣盟書
春秋晚期 河南溫縣盟書
春秋晚期 河南溫縣盟書
1980年3月至1982年6月,考古工作者在河南省溫縣城北古州縣州城東北角護城河外的盟誓臺發現土坑(坎)124個,有16坑出土書寫盟辭的石片,共發掘出了萬余片盟書,由于數量太多,所以只發表了一號坎的材料。1 號坎(坑)出土盟書4588片,包括科學發掘獲得的2703片,已被擾動而仍在原地的1395片,自村民手中征集的 490片。一號坎(坑)石圭大致可分為短體弧腰、長體直腰和等腰三角形三種類型。標本中最長的長27.1厘米,底殘寬3.2 厘米;最短的長9.6厘米,底寬3.7厘米。這些盟書是春秋晚期晉國卿大夫之間舉行盟誓時記載誓辭的文書。多在圭形石片上用毛筆黑墨寫成。1號坎(坑)盟書的誓辭內容是:一定要“忠心事主”,決不“與賊為徒”,否則將受到晉國先公在天之靈最嚴厲的懲罰,夷滅氏族,絕子絕孫。經考證這是韓宣子的兒子韓不信主持的卿士之間的會盟,確立了韓氏的宗主地位,時間是公元前491年1月16日。這就是轟動歷史考古學界著名的“溫縣盟書”。溫縣盟書對于研究春秋時期的政治經濟狀況,和古代盟誓制度、古文字與書法藝術,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歷史實物資料。
溫縣盟書與上世紀60年代出土的侯馬盟書年代、文字和誓詞體例相近,故文博界通常將二者結合起來進行研究。幾十年來,文博工作者對溫縣盟書的認識和研究不斷進行,各方面研究成果均取得了一定進展。
溫縣盟書全為墨書,書寫在深灰色圭形等石片上,書體屬於晉系古文,字形修長工整, 結體疏密并兼,用筆灑脫肆逸,筆勢圓勁迅疾,筆畫弧曲下彎,落筆頭重而尾細輕出,多見 古文蝌蚪書法神韻。
四、上海博物館藏楚簡
1994年春,香港文物市場出現一些戰國楚竹書。關注戰國竹簡文字編纂的香港大學中文系教授張光裕將信息告知上海博物館館長馬承源,同時電傳了一些摹本圖片。1994年5月,上海博物館(下簡稱上博)斥資購回。為第一批竹簡,殘簡、完簡1200余枚。同年秋冬之際,又一批相關竹簡在香港出現,文字內容與第一次楚竹書有關聯,香港的上博之友朱昌言、董慕節等多位香港人士出資收購,捐贈給上海博物館。為第二批竹簡。這一批竹簡的特征和第一批竹簡相同,并可相互綴合,共計497枚。
這些竹簡長度23.8至57.2厘米不等,寬約0.6厘米,厚度為0.1至0.14厘米。
經上博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實驗室的科學測試與比較分析,當為戰國晚期楚國貴族墓中的隨葬品。內容總80余種,包括原存書題20余篇,全部是秦始皇公元前213年至公元前212年“焚書坑儒”前原始的、第一手的戰國古籍,涉及歷史、哲學、宗教、文學、音樂、文字、軍事等。其中以儒家類為主,兼及道家、兵家、陰陽家等,多為傳世本所無。有些雖有傳世本,如《周易》等,文本也多有不同。 由于竹簡是劫余截歸之物,出土的時間和地點已無從確認。雖傳聞來自湖北,但無確證。
【附錄】開辟中國書法藝術的新視野
——簡要介紹《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作者:李金泰)
一九九四年春,在香港古玩市場上陸續出現了一些竹簡。對戰國文字編撰非常關注的張光裕教授,把上述訊息告訴給上海博物館館長馬存源先生,馬先生和上博的專家們就香港電傳的”窘行分析研究后,認定其為先秦古籍,其文字和已出土的戰國楚簡文字一致,系國之重寶,決定立即搶救這批竹簡,由博物館出資收購。這年五月,一千二百多枚竹簡運抵上海博物館。同年秋冬之際,香港古玩市場又出現一批竹簡,計有五百余枚,其文字和內容與上半年收購的那批竹簡如出一轍,應是同一地點出土的文物。感謝香港的朋友們,他們在上博資金困難的情況下,集資購買后贈送給上海博物館,使得這批國寶重新回到祖國的懷抱。上博兩次入藏的楚簡共計一千七百余枚,總字數三萬五千左右。由于這些竹簡是劫余截歸之物,出土的時間、地點已無從知道,當時有傳聞說來自湖北。據《郭店楚墓竹簡》報告,郭店楚墓為一九九三年冬發掘,流散至香港的竹簡為一九九四年春初現,兩者時間相去不遠,且兩者在形制、材料、內容、文字諸方面都有關聯,人們懷疑這批竹簡也出自郭店楚墓。
這兩批竹簡入藏后首要的任務是作好除污、脫水、去色的保護工作,至一九九七年,全部楚簡可以在自然或人工光線下進行排比和研究了。于是上博遍邀海內外古文字學專家,對全部竹簡進行文字隸定和內容釋讀,對竹簡重新編聯排序。至二〇〇〇年十月,研究整理工作告一段落,專家們得出了初步結論:這批先秦古籍涉及政治、哲學、軍事、歷史、文學、書法等諸方面,文章總篇目不下百種,且大多數已經失傳,只有不到十種能和流傳至今的先秦古籍相對照。為了方便古文化和古文字工作者作進一步的研究,也為了給書法工作者提供資料,上博決定,從二〇〇一年十一月起,根據整理結果,次第選摘發表,截至目前為止,《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已陸續出版發行了六冊 )。據悉,已出版的戰國楚竹書前六冊竹簡總數還不到七百枚,尚有一千余枚竹簡還在研究整理之中。
上博楚竹書研究,是當下古文字學、古文獻學以及思想史研究領域的熱門話題。人們研究楚簡,本來有三個出發點:一個是文字,這是載體;一個是文章,這是內容;還有一個是書寫,這是形式。現今人們研究的重點是在文字和文章上,相應的學術團體和研究機構數以百計,每天都有成百上千的專家學者面對著斷簡殘編在冥思苦索,孜孜以求;每天都有新鮮的見解,睿智的發現,連篇累牘地發表在各種各樣的學術期刊上。但是在書寫——即對形式的研究方面,書法界從理論到實踐都落后了,而書寫,恰恰是楚簡研究最重要的內容之一。
楚簡是中國文字史和書法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歷史階段。楚簡在中國書法史的地位,其書法學意義,書法美學價值,書法藝術特點和藝術風格,對當代書法的影響和現實意義,都是當今書壇學術研究的重大課題。非常可惜的是,一般書法工作者和大多數書法愛好者對于楚簡知之甚少,這一方面是我們專業工作者宣傳不夠,另一方面是各級書法組織引導不力。其實,現已出版的楚簡專著,除上博六冊外,另有《郭店楚墓竹簡》十五冊、《包山楚簡》、長沙子彈庫帛書等等。這些書籍資料對于我們研究楚簡,促進當代書法藝術的繁榮,是非常有意義的。
上圖是《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第六冊《孔子見季桓子》的部分圖錄。我們管中窺豹,看一看楚簡書法曾經達到了怎樣的歷史高度。《孔子見季桓子》不見于先秦典籍,為儒家重要佚文。全文以對話形式記載了孔子與季桓子有關二道、興魯的討論。時間約在魯定公五年(前505年)至魯定公十四年(前496年)的十年間。《孔子家語》記載孔子二見季桓子,《韓詩外傳》、《新序》記載“孔子侍坐于季孫”,但具體的談話內容一直成為歷史之謎,本篇楚簡的發現終于讓我們讀到了孔子與季桓子的對話,了解了孔子關于“二道”的精辟論述以及孔子法古興魯、仁政賜愛、司不失人的相關理論。
“孔子見季桓子”全文共計二十七簡,折損相當嚴重,竟無一支完簡。簡最長者50.2厘米,最短者僅9.5厘米;簡寬0.6厘米。完簡當在54厘米左右,三道編繩。竹黃面書寫文字,竹青面留白。竹簡上留天頭下留地腳。文字書寫在第一編繩和第三編繩之間,完簡的書寫文字當在四十字左右,全篇現存554字。書法神奇峻秀,清新爽朗,在方圓兼備、剛柔并濟的筆觸中,時時透露出一股瀟灑飄逸勁健雄肆的風神,如果說,其它楚簡向人們展示的是各種各樣尚不十分成熟的隸化品格的話,那么,《孔子見季桓子》就以它的波狀筆畫(如 恐 、 仁 、 則 )和向左下半包圍的結構(如子、可等),以及間或顯露的蠶頭燕尾和楷化筆意,向我們證明,楚簡已有相當成熟的隸書了。
筆者曾將《孔子見季桓子》雙鉤響拓后詢之于大方之家(見上圖),無不驚為隸書杰作的。我們知道,楚簡是中國文化史上第一批用毛筆書寫的文字,在此之前,中國系統的文字形態是甲骨文和金文,但甲骨文和金文一是刻二是鑄,它們都與毛筆書寫無關,從嚴格意義上說,它們都不是書法。沒有毛筆順時序的一次性揮寫,就沒有書法藝術。因此,毛筆書寫是中國文化發展史,特別是中國文字史和中國書法史最重要的關節。由于毛筆筆毫柔軟的緣故,又由于書寫姿勢和書寫習慣的改變,當然,更由于中華民族特有的審美感悟和審美需求,毛筆書寫在有意或無意之間創造了筆畫——點橫撇豎捺。我們來看看附圖二和附圖三:“迷”、“逃”、“德”字的點,“士”、“皇”的橫,“人”、“仁”的撇,“樂”、“女”、“夫”的捺,等等。所有這些,你在甲金文字中是找不到的,它們只是線條化的產物,而楚簡用毛筆書寫開辟了中國文字和書法筆畫化的時代。《孔子見季桓子》只是楚簡書法的冰山一角,深刻發掘其書法史意義和書法美學價值,對于繁榮當代書壇法創作具有不可估量的意義;如果我們的各級書協組織,廣大的書法工作者和書法愛好者都能有意識地關注楚簡書法,積極開掘由楚簡構成的巨大的藝術寶庫,中國的書法藝術必將產生革命性的變化,楚簡必將成為中國書法創作的又一個巨大源頭。
五、2200年前的乘法口訣表也是書法
2002年6-7月發現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龍山縣里耶鎮里耶古城1號井,共36000多枚。主要內容是秦洞庭郡遷陵縣的檔案,涉及廣泛,有行政設置、官吏任免、司法文書、物資登記等等。對于里耶秦代簡牘發現的意義,學界認為它是繼秦始皇兵馬俑之后秦代考古的又一重大發現,其研究成果將大大填補史料的缺佚。它的重要性在于將極大地改變和充實人們原有的知識結構。從某種意義上說,里耶秦簡對于秦史的重要性不亞于甲骨文對于商史研究的意義,它將從根本上改變秦史研究的面貌。
秦 湖南湘西龍山里耶木簡 湖南省里耶秦簡博物館藏
釋文:
這批埋藏了2200多年的秦代簡牘,紀年從秦王政二十五年至秦二世元年,記事詳細到月、日,十幾年連續不斷。而在此之前,中國古代正史中關于秦朝的記錄不足千字。專家認為,里耶秦簡是極為重要的百科全書般的日志式實錄,它是繼兵馬俑以后秦代考古的又一驚世發現,蘊涵著巨大的學術價值。
釋文:
里耶木簡形制多樣,常見長度23cm,寬窄不一,有的寬達10cm或長46cm,大部分文字字體屬于秦隸,從小篆演化而來,和湖北龍崗睡虎地秦簡的字體相似,猶存篆法隸變之勢。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李加浩教授說,秦統一中國后,實行“書同文”,全國通用小篆,但在某些場合也有例外,如一般官府文書為追求實用、方便、簡潔,就用秦隸寫就。
湖南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長郭偉民說,里耶秦簡發現的大批簡牘字體,有古篆書、古隸書、隸中帶楷書等,字形方扁與縱長并見。字全部是筆墨書寫,筆畫平正短促,字跡工整,運筆流暢自如;簡牘字體繁簡有別,姿態各異。
古文字學家張春龍認為,里耶秦簡的文字全用中鋒,筆畫遒勁,意境酣暢淋漓。秦簡文字中的許多筆劃,特別是撇、捺、豎、點等筆劃十分漂亮。這樣大量的簡牘文字對于研究小篆、隸書的演變過程具有重要意義。
秦 里耶木簡-乘法口訣表(左)
釋文:(右)或遝廿六年三月甲午遷
陵司空得尉乘……卒算 簿
廿七年八月甲戌朔壬辰
酉陽具獄獄史啟……
啟治所獄留須敢言之.
封遷陵留……
(左)□□八十一 □□七十 二 七九六十三 六九 五十四 五九卅五 四 九卅六
三九廿七 二九十八 八八六十四 七八五十 六 六八四十八 五八 卅 四八卅二
三八廿四 二八十六 七七卅九六七卅二五 七卅五 四七廿八 三 七廿一
二七十四 六六卅.六 五六卅 四六廿四 三 六十八 二六十二 五 五廿五 四五廿
三五十五 二五而十 四四十六 三四十二 二四而八 三三而九 二三而六
二二而四 一一而二 二半而一 凡千一百一 十三字
在秦簡中發現了我國最早、最完整的乘法口訣表。乘法口訣,是啟蒙兒童必須背誦的數字運算基本工具。而2200年以前的乘法口訣表,竟與現今生活中使用的乘法口訣表有著驚人的一致,它給世界算術史的研究提供了一個珍貴的實物資料。其中,古人的乘法口訣表里還涵蓋了二半而一這樣的分數運算,這是不同于現代教科書的地方。秦簡改寫了世界的數學發展史,西方最早的乘法口訣表是在1600年前發現的,這就說明我們中華民族發明乘法口訣表比西方早了600多年,燦爛的中華文明再一次得到了有力的證明。
發表評論
暫時沒有評論,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