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和您有什么區別,“我”與“我...
185
2023-07-23
一字之差,天壤之別
《福布斯》雜志上曾登過一篇名為《良好人際關系的一劑藥方》的文章,其中有幾點非常值得我們借鑒:
語言中最重要的5個字是“我以你為榮!”;
語言中最重要的4個字是“您怎么看?”;
語言中最重要的3個字是“麻煩您”;
語言中最重要的2個字是“謝謝”;
語言中最重要的1個字是“你”;
語言中最次要的1個字是“我”
語言中最重要的幾個字,想必大家都很容易理解,那么,為什么語言中最次要的字是“我”呢?
有人做過相關調查,發現人們在每天的說話中,“我”字用得最多。你說得多,別人也聽得多,就算你說“我”沒有他意,人們也會厭煩。事實上,很多人說“我”的時候,并非沒有他意。大多數人都喜歡在眾人面前表現自己的才華,發表自己的觀點,所以說話的時候難免會以“我”開頭。日積月累,人們自然就會養成自負、以自我為中心、多度標榜自我等習慣。這類人恨不得所有的行星都圍繞他轉,恨不得地球上所有的人都聽他說。他們只關心自己的感受,不顧及周邊人的情感;他們強烈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卻不懂得尊重他人。總之,“我”字連篇的人自我意識太過濃厚,或者說有點太“個人主義”了。所以,每當兩個人在交流的時候,聽到對方講“我”,都會很自然地將其與這些負面印象聯系在一起。雖然從某個角度講,談話過程中喜歡聊自己是人的天性之一,但如果你是抱著一定的目的,比如想把話說到對方的心窩里,那么你就必須掌握一些措辭技巧,比如把“我”變成“我們”。
張靈是一家房地產公司的行政助理,受公司委托在一家飯店組織年終酒會。張靈知道,酒會涉及的事務很多,自己一個人肯定搞不好,便向領導中請從本部門再調派幾個人。領導同意了張靈的請求,但是有一個條件:鑒于年終業務繁忙,最好找一些剛加入公司的新人,一方面可以鍛煉一下,另一方面也可以加深彼此的感情。張靈首先找到的是半年前加入公司的李華芳,因為兩個人平時的交流不多,想趁機聯絡一下感情。
找到李華芳后,張靈的第一句話就是“我正在組織一個年終酒會,你個?”讓張靈沒相到的是本張笑音就以自己有其他工作為由,沒合這讓張靈很挫敗,有一種出師不利的感覺。她本來打算直接找經理去告狀但轉念一想,感覺自己如果連這點小事都解決不了,以后還怎么做事。她先是平復了一下心情,然后又把自己剛才的話回憶了一遍,想知道問題是不是出在自己身上,因為男朋友曾經給她提過這方面的醒。就在那一瞬間,張靈像是頓悟了一般,快速追上還沒有走遠的李華芳,然后用一種非常渴望的眼神看著對方,并真誠地說:“公司打算在一家飯店舉辦一個年會,我們一起策劃吧。我相信,有你參與,我們會做得更好。”就豫了片刻,李華芳說:“那好吧,我把其他工作先放一放。”用同樣的方法,張靈很快就把另外兩個不太熟悉的新員工招入。其實,張靈并沒有用什么特別的技巧,而且她前后兩句話的意思也沒有本質的區別,那么為什么會得到兩種完全不同的效果呢?很顯然,她第一句話的主語是“我”,而第二句話的主語是“我們”,這就是問題的關鍵。“我”與“我們”,一字之差,結果卻天壤之別。那么,為什么會產生如此差別呢?我們可以從團隊化意識和自己人效應這兩個方面來分析原因。所謂團隊化意識,就是激發對方身上那種“喜歡和別人一起做某事”的本能。事實上,這種本能很常見,比如女生被問到“一起去逛街吧”或者男生被問到“一起去抽根煙吧”,如果沒有其他更重要的事情,被問的人都會欣然同行。所以,當一個人說“我們”的時候,其實就是在激發對方身上的團隊化意識。而“我”非但無法激發對方的團隊化意識,甚至還會產生相反的效果。所謂“自己人”,是指對方把你與他歸于同一類型的人,而“自己人效應”是指對“自己人”所說的話更信賴、更容易接受。戰國時期觸龍游說趙太后之所以能夠成功,就是因為運用了“自己人”效應。雖然鑒于君臣禮儀,觸龍沒有明確使用“我們”這類詞匯,但是他的意思很明確,就是通過對比自己與趙太后的處境,讓她意識到:我們是一樣的,我們是一國的,我們的利益是一致的。所以,雖然說“我”并非完全的禁忌,但你的最終目的還是要讓對方產生“我們”的觀念。如何扮演“最上道”的朋友,有一個最高原則:盡量別讓自己說出“我”字。不可否認,這個最高原則表面上是最簡單的原則,但其實是最難的原則之一。簡單是因為,當人們在講“我”的時候,只需要在后面添加一個字,構成“我們”即可;難的是,人們業已養成的思維和說話習慣很難糾正。此時該如何避免過度說“我”呢?那就是當你每次忍不住想說“我”的時候,都改成“你”字或者“他”字。“我”與“我們”雖然只是一字之差,但在傳情達意方面卻差之千里。所以,該用“我們”拉關系的時候,就不要用“我”制造尷尬。發表評論
暫時沒有評論,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