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個星座適合宮斗劇看
47
2023-10-23
皇親國戚的那些姓(下)
核心提示:中華五千年文明源遠流長。小伙伴們,你們知道哪個朝代開始有皇帝嗎?你們知道哪個時候開始有皇室姓氏嗎?你們又可知否,在古代使用皇室姓氏是死罪呢?無論你知道不知道哈,現在是現代,如果你姓的姓氏是皇室姓氏,那有可能你古代是皇親國戚哦。不信,瞧瞧好名字網的皇親國戚的那些姓。
皇親國戚的那些姓
一、鄭姓
鄭氏源出姬姓,為周宣王弟姬友的后裔。公元前806年,姬友被封于鄭(今陜西華縣東),是為鄭桓公。周幽王時,桓公任司徒之職,他見幽王寵幸褒姒,不理朝政,預感將有變亂發生,于是采納太史伯的建議,在公元前773年把家屬和資財轉移到虢、鄶之間的“京”地(今河南滎陽市東南京襄城村)。公元前770年,西周王室為犬戎所逼,遷都洛邑(今河南洛陽市)。鄭桓公之子鄭武公先后攻滅鄶、虢,建立新的鄭國,都新鄭(今河南新鄭市)。鄭國在公元前375年滅于韓,共歷23君、431年,子孫播遷陳(今河南淮陽縣)、宋(今河南商丘市)之間,以原國名“鄭”為姓氏。由于今河南滎陽、新鄭古屬滎陽郡,故有“天下鄭姓出滎陽”之說。
二、羅姓
羅氏出自熊姓,系以國為氏。五帝之一顓頊的曾孫黎和吳回,都號稱“祝融”,為當時的火官。
吳回的兒子陸終有六子,其第六子叫季連,羋姓,是楚國的祖先。他的孫子穴熊及以下的子孫,至楚穆王以前,凡繼承王位的,名均冠以“熊”字,故世稱熊氏。穴熊生鬻熊,羅姓便從此分支而出。周武王時,羅姓的先祖中有一位名叫“匡正”的奉命征商有功,被封于宜城(今湖北宜城市),為子爵,其地有羅水,故稱國號為羅。他的后代以國名為姓,即羅姓。公元前690年,羅國被楚國所滅,羅國子民遷徙四方,其中多分布于今江西、湖南等地。
三、宋姓
宋姓源出子姓,始祖是西周初年宋國的建立者微子啟。微子啟是商朝末代帝王商紂王的庶兄。紂王荒淫無道,微子啟與比干、箕子多次勸諫紂王改惡從善,但紂王一意孤行,微子啟遂離紂王而去。不久,地處西垂的周族經過多年的經營,一舉攻滅商朝,紂王自焚而死。周初,周公平定了商紂王的兒子武庚發動的叛亂后,封微子啟于商朝舊都商丘(今河南商丘市南),建立宋國。宋國立國700多年,至公元前286年被齊國所滅。亡國后的宋國子孫,以原國名為姓氏,就是宋氏。另外,五代時湖南少數民族有宋姓,時人宋鄴便是。
四、謝姓
相傳黃帝有25個兒子,其得姓者14人,共得12姓,其中有任姓。任姓建有10個國家,謝國(今河南南陽市,或今河南唐河縣)為其中之一。夏、商時期,謝國史冊不顯。西周末期,周宣王的舅父申伯因率兵平定獫狁之亂而被改封于謝。申伯是炎帝后裔,為姜姓。申伯就國前,宣王派召伯虎等大臣先滅掉謝國,在謝國舊址上營建了謝邑,作為申國的新都。任姓謝國滅亡后,國人除一部分留居當地外,大部分外逃,他們以國為氏,姓謝。公元前7世紀初,楚文王發兵攻申,滅掉姜姓申國,居于謝城之人以邑為氏,也姓謝。
這樣就形成了黃帝后裔和炎帝后裔兩支謝氏。此外,南北朝時期衛州(今河南衛輝市)人謝偃之祖孝政,本為鮮卑人,姓直勒氏,后改為謝氏;射姓、謝丘姓、商姓人有改為謝姓者;今天布依、滿、壯、瑤等少數民族中有以謝為姓者。
五、唐姓
唐姓的主源有兩支:一支出自祁姓,是帝堯的后裔;一支出自姬姓,是唐叔虞的后裔。
相傳帝堯姓祁,亦曰伊祁,名放勛,謚號堯。堯在做天子前曾被封于唐(今河北唐縣),故稱陶唐氏或唐堯。舜承繼堯天子之位后,封堯子丹朱為唐侯,在今山西冀城西建立唐國。夏代,丹朱裔孫劉累遷于魯縣(今河南魯山縣),劉累的后代有的仍留在唐,至商代,更名室韋氏,西周初又改為唐公。成王即位之初,唐人發生反叛,其國為周公所滅。是時,發生了“桐葉封唐”的故事,成王將唐國舊地封給其弟叔虞。后來,又改封劉累裔孫在魯縣者為唐侯,唐侯封地在今河南方城。公元前505年,唐國為楚所滅,子孫以國為氏,就是唐氏。這是出自祁姓之唐。
叔虞封唐后被稱為唐叔虞,他的嫡長子后來又被移封于晉,只有庶出子孫仍留在唐地,后來以國為氏,也姓唐。這是出自姬姓之唐。
六、韓姓
韓姓歷史悠久,其最古老的淵源是華夏人文初祖黃帝。相傳,黃帝娶嫘祖,生青陽和昌意,昌意居于若水,生韓流。韓流的后代以韓為姓。
周滅商之后,周成王的一個弟弟分封于韓(今山西河津市東北),西周、春秋之際為晉所滅,子孫以國為氏。后有韓武子為晉獻公功臣,得封于韓原(今陜西韓城市西南),子孫亦以韓為氏。一說韓武子為晉國王室后裔,食采于韓,遂以邑為氏。戰國時韓、趙、魏三家分晉,韓國位列七雄之一。秦滅韓后,許多韓國故人以韓為姓。北魏孝文帝改革姓氏,將出大汗氏改為韓氏,又增加了韓姓的人口。由此可見,韓姓的來源是相當復雜的。
七、曹姓
曹姓主源有四支:其一,顓頊玄孫陸終第五子安,在禹時被封于曹(今山東定陶縣一帶),其后以曹為姓。其二,周武王封其弟振鐸于曹。戰國時,曹亡于宋,子孫有的以曹為姓。其三,周武王移封曹安的后代曹挾于邾(今山東曲阜市東南),戰國時,邾滅于楚,國人分別以邾、曹為姓。其四,東漢中葉,大鴻臚曹嵩原姓夏侯,由于宦官曹騰收養而改姓曹。
八、許姓
許姓的鼻祖是許由。許由是中國古代著名的隱士,相傳唐堯曾讓天下于許由,許由辭而不受,逃至箕山(今河南登封市東南)隱居;堯又請他做九州長官,他洗耳于潁水之旁,表示不愿當官的決心。許由死后,葬于箕山,故又稱箕山為許由山。由于年代久遠,許由之后的世系今已搞不清楚了。許姓來源有清晰脈絡可尋的是出自炎帝裔孫、堯四岳伯夷之后的一支許氏。西周初年,周武王封伯夷的后代文叔于許(今河南許昌縣東),建立姜姓許國。春秋時期,許國在鄭、楚等大國的逼迫下多次遷徙,到戰國初期,許元公結為楚所滅,遷于容城(今河南魯山縣東南),子孫為懷念故國,遂以國名“許”為氏。也有專家認為文叔是許由的后代。
九、鄧姓
鄧姓的主源出于商周時期的鄧國。商代中期,商高宗武丁封其叔父(一作季父)于鄧(今河南鄧州市),建立侯爵鄧國,賜姓曼。西周時,鄧國是周朝異姓諸侯國中勢力較為強大的一個。至春秋時期鄧國南鄰荊楚,受到強大的楚國的壓制。公元前678年,鄧國傳至鄧侯祁,被楚文王所滅,子孫以國為氏,姓鄧。
鄧姓還有其他來源:相傳黃帝時期就有將軍鄧伯溫,這是史書所載最早的鄧姓人物,惜其后裔無世系可考;李姓有改為鄧姓的。北宋初年,南唐后主李煜的第八子李從鎰,曾被封為鄧王。南唐為趙宋所滅后,宋太宗下令在全國范圍內招捕南唐宗室,后李從鎰被捕,其子李天和死里逃生,為避人耳目,以父親的封號為姓,即鄧姓。
十、蕭姓
蕭氏源出子姓,系春秋時宋國附庸蕭國子孫以國為氏。春秋時,宋國有一員猛將南宮萬,他在公元前682年宋國攻打魯國的戰斗中被魯國俘虜。魯莊公囚南宮萬于后宮,數月后才把他放歸宋國。次年秋的一天,宋閔公同南宮萬在后宮博戲(古代的一種賭博游戲),閔公的幾個寵姬也在旁圍觀。南宮萬看著她們說:“還是魯宮的美女漂亮,天下諸侯沒有像魯君那樣快活的!”閔公一向以這幾個姬妾的姿色自矜,聽了這話很不高興,便嘲笑南宮萬說:“原來我敬重你,今天,你不過是俘虜罷了。”這下觸到了南宮萬的痛處,他頓時惱羞成怒,抓起棋盤把宋閔公打死了。接著,一不做二不休,另立公子游為新君,宋國諸公子紛紛逃往蕭邑(今安徽蕭縣)。蕭邑大夫是子姓宋國的公族子弟,名叫大心,他和諸公子組成一支軍隊,又到曹國請來援軍,于當年冬天擊殺南宮萬之弟南宮牛和新君游,立閔公弟御說為君,即宋桓公。南宮萬逃到陳國,被陳人用美酒灌醉囚送宋國。
宋人把南宮萬剁成肉醬,報了國恨家仇。大心因在平亂中有功,被封于蕭地,建立蕭國,稱為蕭叔。公元前597年,蕭國為楚所滅,子孫以國為氏,姓蕭。有的蕭姓人亦簡寫為肖。
發表評論
暫時沒有評論,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