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餃子的細節描寫,夜讀丨沒什么...
349
2023-08-12
這是怎么了?餃子突然就上了熱搜第一。
原來,今天是立冬。不是說冬至才吃餃子嗎?其實,對于大多數北方人來說,餃子是一年四季的美食。如果有人問,什么節日吃餃子?北方人的答案絕對是——任何節日。沒有什么節日、重要的日子,是一頓餃子解決不了的,如果有,就再來一頓。
北方人對餃子可能有一種特殊的刻在基因里的執念:逢年過節要吃餃子,出遠門要吃餃子,冬至要吃餃子,頭伏也要吃餃子……餃子就酒,越吃越有;舒服不如倒著,好吃不過餃子;吃了餃子湯,勝似開藥方;送行的餃子接風的面。仿佛任何節日如果沒有餃子,就不配叫做節日。這在許多南方人看來是難以理解的:為什么總是餃子?
王安憶就曾回憶起她第一次去看史鐵生的經歷。那時的史鐵生失去了雙腿,王安憶以為他會哀嘆命運,或者談一些人生思考,卻沒想到,史鐵生從頭到尾都興致勃勃地和她聊餃子。一直到她準備起身離開,史鐵生還在輪椅上邀請說“留下來吃餃子”。在北方人看來,就這一句話,抵得過所有的客套,留客留得誠心實意。
餃子之所以能深刻影響北方人的飲食習慣和飲食文化,與歷史和現實中的農業生產密不可分,且深刻地受到了地理環境的影響。在中國的飲食版圖中,南米北面、南甜北咸是最常見的格局:秦嶺——淮河線以北降水相對較少,主要種植粟、麥等旱地作物,而秦嶺——淮河線以南水量豐沛,主要種植水稻等水田作物。
在此基礎上,南北的飲食結構、飲食選料與飲食風味等便逐漸產生差異,面食成為北方人的主食便順理成章。再加上北方的冬季比較寒冷,蔬菜品種單一,能大量儲存的基本上只有白菜、蘿卜了,兩者一拍即合,餃子就這樣脫穎而出。
更有意思的是,吃飯經常是一項集體活動,難免會出現眾口難調的問題,而餃子的咸鮮口味就成為了一項共識選擇。另外,餃子還可以是維系情感的紐帶。梁實秋在《餃子》里描述的“小康之家要吃頓餃子,要動員全家老少,和面、搟皮、剁餡、包捏、煮,忙成一團,然而亦趣在其中”,說的正是這個道理。
不過,餃子并非北方的專利,作家三毛就很愛吃餃子。當年三毛與荷西漂泊異國,有一天荷西問,“若只有三個月的壽命,你會做些什么?”三毛正在廚房揉面,她舉起沾滿面粉的手,輕輕摸了他的頭發,慢慢地說,“傻子,我不會死的,因為還得給你做餃子呢!”那一刻,一頓餃子,就是兩個人所有的幸福。
雖說各地都吃餃子,外觀看起來也大致相同,但細節上可以說是千差萬別,一口吃下去,餡的味道更是百家百味。好多家庭還會在包餃子時放入硬幣(我家后來嫌不干凈,改成放花生),孩子們為了吃到硬幣,總會多吃許多。莫言就曾為了吃到餃子里包著的銅錢,一口氣吃了三碗,直到得了諾貝爾獎,都心心念念再吃一頓餃子。
餃子,到底有什么魔力?一盤剛端上桌的餃子,不軟不硬,趁熱夾到碗里,蘸上蒜泥老陳醋或者自家腌制的臘八蒜醋,一口咬開,伴著蒜香味醋香味,半吞半嚼趁熱下口,這就是家的味道。對于每個人來說,最正宗、最好吃的餃子,恐怕就是那盤包滿了濃濃親情的餃子吧,那是屬于自己特有的一份記憶和溫情。
不要問我從哪里來,我的故鄉飄散著餃子的味道。
發表評論
暫時沒有評論,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