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用iPhoneX拍的春運大片,為何...
989
2023-08-11
當你和家人的團圓只有三分鐘,你會怎么過?
昨天,2018春運第一天,蘋果手機上線了一支由真實故事改編的新年大片《三分鐘》。陳可辛導演,全程iPhone X攝制,講述了一個只有三分鐘的團圓故事,看得人揪心又感動。
蘋果新年廣告《三分鐘》正片
做列車員的媽媽已經好幾年沒有和兒子小丁一起過年了。每年春節(jié),她都在火車上迎來送往無數回家過年的乘客,卻不能和自己的兒子相聚。
今年,小姨媽提議,在列車停靠家鄉(xiāng)凱里的時候,帶小丁去見媽媽。雖然,見面時間只有三分鐘。
九十秒倒計時開始!(再現格里菲斯“最后一分鐘營救”的經典敘事手法,簡直是把親情片拍出了諜戰(zhàn)片的緊張質感。)
列車就要進站了,小丁跑到最接近站口的位置等媽媽,他以為這樣就能快一點見到媽媽,結果卻錯過了媽媽的下車點。
工作在身的媽媽則要先安排其他乘客上下車。時間一秒一秒地流逝……
小丁穿過密密麻麻的人群,終于來到媽媽面前。然而,戲劇性的一幕發(fā)生了——在僅剩的一分半鐘時間里,小丁開口背起了99乘法表!
原來,媽媽曾和小丁說,如果還是記不住乘法表,就不能見不到媽媽了。沒想到一句嚇唬的話,兒子當真了。
三分鐘的時間就要用盡了。媽媽不舍地回到火車上、車門關閉,小丁卻仍在背誦乘法表……終于,在火車啟動的剎那,兒子背出了最后一個,“九九八十一”!
(一語雙關地讓人想到“九九歸一”,一切似乎歸一,但又不是原地循環(huán),而是由起點到終點、由終點再到新的起點,就像片中媽媽和兒子又分別了,但這次他們是滿載著愛和滿足再次出發(fā)。)
原來,團圓的每一刻,你都可以留住。哪怕,只有三分鐘!
蘋果大片《三分鐘》為何能刷屏?
廣告片上線幾個小時后,Apple公眾號專門為此發(fā)出的首篇推送《春節(jié)只有三分鐘怎么過?讓Apple和陳可辛拍給你看》就達到了10w+;截至發(fā)稿前優(yōu)酷的播放量已近1000萬。
朋友圈和微博中也呈現了擊破圈層之勢,“走心”“感動”成為出現最多的評論字眼:
為何蘋果的廣告能刷屏?榜妹為大家總結了此次營銷的5個亮點:
1. 懸念海報,直抓人心
首先是短片的海報就很有“心機”。海報上方“三分鐘”幾個大字,給人時間上的緊迫感和壓抑感,陳可辛導演和iPhone X拍攝則是直接表明了這則廣告的亮點(榜妹后面會詳細敘述)。
畫面中,交錯的火車軌道、即將到站的火車、禁止通行的路牌和海報中心的小男孩背影,這些元素組合在一起,懸念感油然而生。
而這個背影更像是一個情感切入口,牢牢地抓住看客的心,疑問一個接一個地出現,“他為什么要站在火車站臺盡頭?他在等著誰?又是為什么”?
2. 不留痕跡地展示產品功能
“用iPhone X拍攝”,無疑成為了這支廣告最引人注意的一點。
縱觀整個視頻,只有在視頻的開頭和結尾有露出蘋果,因為一切盡在不言中……只要這部具有春節(jié)、春運元素的作品受到大家的認可,就說明用拍攝功能是值得肯定的。
蘋果就這樣不經意地展示了一波手機拍攝功能,更給你一種錯覺,“只要自己買了 iPhone X ,就能拍出這樣大片級別的短片”。(假的都是假的)
同時,還在官網上線了專題頁面,由陳可辛導演帶來 iPhone X 拍攝技巧小教程。
甚至還打出了這樣的廣告語,“拿起你的 iPhone X,跟陳可辛學著拍下你家的春節(jié)故事,把濃濃的年味兒留在你的鏡頭里,給家里送上一份特別的團圓禮。”
3. 聯合導演陳可辛,廣告也能拍大片
陳可辛作為國內知名導演,之前拍攝的《親愛的》、《中國合伙人》等多部電影都收獲較高的評價。似乎一看到他的名字,就會自動代入其電影口碑,擅長挖掘情感的陳可辛拍攝的作品一定不會差。
昨天,陳可辛在北京三里屯舉辦了《三分鐘》短篇作品的首映會,更證明了這則廣告的電影級別。他接受采訪時表示,“春節(jié)、團圓、春運,這三個元素是我一直想拍的,這次以短篇形式終于呈現出來。”
除了導演之外,這支廣告的制作班底也同樣不容小覷,監(jiān)制許月珍、編劇陳嘉儀,都是電影界響當當的大人物。
4. 巧妙的推送時間段:春運第一天
發(fā)布的時間段對于一支廣告來說,是獲得傳播量的關鍵。蘋果選擇在昨晚發(fā)布,不免令人深思。
昨天是2018年春運第一天,《三分鐘》這則短片講述的就是發(fā)生在春運路上的故事。一個堅守在崗位上的母親和孩子的三分鐘團聚,在春節(jié)這個特殊節(jié)點,更能顯示出團聚時的情感狀態(tài),也將這種情感能量釋放到最大,感動了一大批人。
5. 春節(jié)廣告中的清流,真實走心不刻意煽情
臨近春節(jié),各種品牌都在馬不停蹄地制作、發(fā)布自己的新年廣告,刻意的煽情廣告不在少數……
蘋果的這則廣告看下來卻毫不做作,雖然故事的題材不算特別,但真實故事改編成為了打動觀眾的要素。
同時,拍攝手法也是影響觀看感受的另一重要因素,如果拍攝出來的故事很矯情,離生活很遠,就很難有情感上的共鳴,只有“真”才能走心。
就像陳可辛在分享創(chuàng)作感悟( iPhone X 拍攝技巧)時說道:“慢動作的煙花突然綻放,孩子破涕為笑,只要是你真實的情感,就可以打動別人。”
蘋果也走溫情路線了,
它就不酷了嗎?
不過,盡管贊許之聲排山倒海,但質疑也隨之而至,比如——蘋果不再那么酷了。
在許多人的印象中,“被上帝咬了一口”的蘋果的畫風應該是:干凈的畫面,充分的留白,沒有過多的表達欲,簡明扼要介紹產品。而如今,它卻用一支溫情的團圓廣告來賣手機,過于迎合用戶,這太不蘋果。
但這種“本土化營銷”或許并不代表Apple不酷了。
什么叫酷?用營銷人李叫獸的話來說,“一個品牌不遵守那些不合理的社會常規(guī),從而給消費者帶來的積極主觀感受,就叫做酷。”
所以,酷并不是外表看起來酷不酷,而是內核有沒有突破不合理陳規(guī),給人以全新的震撼感受。在手機功能端已競爭到紅海市場的今天,已很難再通過超預期的產品營造酷炫感;與此同時,與消費者的情感溝通成為品牌打造差異化的競爭點。所以,一味地保持同樣的畫風才是刻舟求劍的做法。
事實上這幾年來,蘋果為了迎合中國市場,的確做過很多“不酷”的廣告。
比如,令人尷尬的文案、生肖元素霸屏的官網、過分喜慶的大紅色周邊產品。
再比如,2015 年蘋果請許鞍華導演第一次拍了春節(jié)廣告《老唱片》,但其核心創(chuàng)意卻照搬了蘋果 2014 年美國圣誕廣告。
2016 年,蘋果請來李宗盛拍了一支音樂廣告《送你一首過年歌》,但在優(yōu)酷的蘋果官網頻道僅有35.6萬點擊量,數據慘淡。
但這一次的《三分鐘》大片,的確是一支充滿煙火氣息的、接地氣的新春廣告,觸及到了中國用戶的內心,且打破了中國扎堆的溫情廣告過度煽情,又總難平衡情感表達和產品功能點的“不合理陳規(guī)”。
從價值觀層面來看,它也站在了科技和人文的交接點,很好展示了科技能讓生活變得更美好的品牌內核,算是蘋果第一次真正做到了“本土化營銷”。
所以,你能說它不酷嗎?
發(fā)表評論
暫時沒有評論,來搶沙發(f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