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要遠離小人,自動遠離身邊...
425
2023-07-30
曾國藩說:“擇友乃人生第一要義。一生之成敗,皆關乎朋友之賢否,不可不慎也。” 人生在世,完成一番事業必須得借助朋友的力量,學會擇友就顯得尤為重要。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勸諫劉禪要“親賢人遠小人”。
事實上,不但一國之主要這樣,咱們平凡百姓也要如此。遠離奸人、小人,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儒學大師孟子認為,交友必須要慎重,不僅要交高人、賢人,還要學會遠離那些拉低你層次、消耗你能量的“小人”。要敬而遠之,不去招惹他們,最好遠遠地避開。
01
人品不好的小人,應趁早遠離
《孟子》:“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意思是,站在正義、仁義方面,會得到多數人的支持幫助;違背道義、仁義,必然陷于孤立。也就是說,一個人是否值得深交,最終取決于這個人的人品。
古語有云:“投我以桃,報之以李。”
我們從小被教育,人要懂得知恩圖報,不可忘恩負義、斤斤計較,別人對你友善,有恩于你,你也要學會報答別人。在你情我義一來一往間,才能讓彼此的情誼延續下去,懂得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法國大作家雨果說:“卑鄙小人總是忘恩負義的,忘恩負義原本就是卑鄙的一部分。”
在這個社會上,不懂得感恩、自私自利的“小人”太多了。對卑鄙小人沒有邊界的心軟,只會讓對方得寸進尺,毫無原則的仁慈,只會讓對方為所欲為。
有些人就是這樣,永遠不知滿足,不懂感恩,你送他一個蘋果,他怪你為什么不幫他削好;有些人兩面三刀、自私自利,需要你幫忙的時候,就熱情得不像話,不需要你的時候,會把你丟一邊。
這類自私自利的小人,把別人的好當成理所當然。一遍遍得寸進尺,一次次變本加厲,不懂感恩,甚至可能會在你落難的時候,不懷感恩之心搭救,反而會落井下石,毫不心軟!
感恩是美德中最微小的,忘恩負義卻是品行中最不好的。
孟子的這句話也在告誡我們:懂得感恩的人,才會得到他人的尊重,得到他人的幫助,路才會越走越寬;而不懂得感恩的人,就算是落在困難之中,也是不能得救的。
02
負能量的閑人,敬而遠之
《孟子》:“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
這句話的意思是,每一個人都可以通過自身努力,不斷提高仁德修養。而自暴自棄、自輕自賤、不求上進、自甘落后的人,不能和他談論什么有意義的問題,也不能和他做出什么有價值的事情。
相比于今天對自暴自棄的定義,孟子對自暴自棄的一番解釋更為精準:缺乏聽從道理的基本智慧,也缺乏一種愿意矯正自己、追求善和美好的根本勇氣,由此失去了回歸正常健康生活的機會。
另外一方面也點出了人在什么樣的狀況底下是最嚴重的自暴自棄——
當一個人不再相信任何的道理,不聽任何的道理,只依隨著自己的沖動去做事;而且,犯了錯不懂得自我矯正,把自己帶回到正途上。
這是人生最嚴重的錯誤,也是可以毀了一個人的最糟糕的決定。
曾國藩也說:“怨言太甚者,這以后必多抑塞。蓋無故而怨天,則天必不許,無故而尤人,則人必不服,感應之理然也。 ”
負能量滿滿的人,只會讓別人更反感。習慣于抱怨生活不幸,抱怨命運不公的人,內心缺乏上進心,缺乏改正錯誤的勇氣和能力。
身邊有這樣的朋友,可以適當開解,但是需謹慎處之。因為負能量是會傳染的,與這樣的人處之你也會慢慢的迷失自我,淪為平庸。
必要時得敬而遠之,朋友應互相促進,共同進步,這樣的“一心想退”朋友不要也罷。
孔子《論語》有云:“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孟子非常贊同這種說法,他認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遇到問題時,君子會反躬自身,從自己身上找原因;但小人只會怨天尤人,甚至把責任推卸給別人,從來不會從自身找原因。
梁啟超也說:“人生須知負責任的苦處,才知道盡責任的樂趣。”
若是只知道責任的苦處,不知道它的樂趣,甚至為了不吃苦而推卸責任,接近這樣的人,往往遭受傷害。因為他會找一切來推卸責任,怨天怨地自然包括你。你可能在不知不覺中便替他背上了好幾十口鍋,付出慘痛的代價。
對于這種負能量滿滿,自暴自棄、推卸責任的“閑人”,遠離他,就是你的責任。
發表評論
暫時沒有評論,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