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頭條作者:明明那個月我們現在所說的“姓氏”和“名字”,如今含義都很明確,但是在古代“姓”和“氏”,“名”和“字”他們卻是有不同含義的。姓是一種族號,氏是姓的分支。秦漢以后,姓氏合為一體。“姓”來自母系姓是由“女”和“生”所組成。《說文解字》里說“姓,人所生也”。遠古母系社會,人們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姓就代表了一個人的母系血統,一個始祖母所生的后代即為同姓。中國的古姓中大多都有“女”字偏旁,如姬、姜、嬴、姒、媯、姚、好、嫪等,也正反映了“姓”和母系血統的密切關系。“氏”來自父系如果說,“姓”是來自母系,那么“氏”就是來自男性。最初的氏,是這個氏族男性首領的稱呼。比如古代傳說中的軒轅氏、神農氏、伏羲氏、越人氏等等,正透露出“氏”的來源。女子不論出嫁與否,皆有同定的姓。但女子出嫁前與父同氏,出嫁后屬夫氏,所以可以夫氏為稱,但亦可以仍以父氏為稱。在古代,只有貴族才有“氏”,并且貴族稱氏不稱姓。例如秦始皇,嬴姓、趙氏、名政。所以在秦國時,稱呼秦始皇應該稱其為“趙政”。戰國以后,隨著經濟的發展、政局的動蕩,許多貴族降為平民。原本只有卿大夫之家才有資格立氏,隨著士和平民地位、權力的上升,他們也開始稱氏。對于所有同姓成員來說,其所屬姓是同定的。氏名來源則多樣,如以邑為氏,以謚為氏,以官為氏等秦始皇統一全國后,徹底廢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縣制,氏只剩下了標記直系血統的作用,性質上沒有了貴賤之別。秦漢以后,通稱為姓,自此姓氏徹底合一。“名”成年前的稱呼,“字”成年后的稱呼“名”又叫“ 本名”,是古代嬰兒出生后由父親所取;而“字”又叫“表字”,是除本名外另取一個與本名有所關聯的名字。男子在二十歲行冠禮時取字 ,而女子則在十五歲行笄禮時取字。古人的名主要用于自稱,字主要用于他稱。一個人成年后,由長輩原先為其取的名已不便在社交場合中被人指名道姓地徑直稱呼,應另外換一個平輩或晚輩可以稱呼的新名,否則被視為無禮。因此,以字相稱,表示尊敬。名與字是有關系、關聯的。有的是意義上的聯系,有的是意義上的相輔,有的是意義上的相反。如諸葛亮,字孔明,“亮”與“明”字義相近;周瑜,字公瑾,“瑜”和“瑾”均為美玉,義相近。如岳飛,字鵬舉,“鵬舉”取大鵬振翅高飛之意,與“飛”互為補充。如朱熹,字元晦,“熹”與“晦”字義相反,熹是天亮,晦是天將黑。唐朝伏羲女媧畫
暫時沒有評論,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