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頭條作者:農民的小幫手大暑,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2個節氣,也是夏季的最后一個節氣。民間關于大暑流傳著不少說法,大暑處于三伏天期間,并且和中伏時間相鄰,不同的年份,大暑和中伏的時間有早有晚,有些年份大暑比中伏先到,有些年份中伏比大暑先到。以前的人們,通過觀察大暑和中伏的先后時間問題,總結出了一些諺語,比如“大暑中伏前,必定是荒年;大暑中伏后,五谷全豐收”這句話,不少朋友都聽過。從字面意思很好解釋,從農業種植角度來說,如果大暑時間在中伏之前,那么當年是荒年,也就預示著莊稼不會豐收,相反,如果大暑時間在中伏之后,那么當年的莊稼產量高,會獲得大豐收。這句諺語為何要這樣說?有什么依據?是真的嗎?今年大暑在中伏之前還是中伏之后?本篇內容,筆者就詳細說說這些問題,大家看完后就有答案了。“大暑中伏前,必定是荒年;大暑中伏后,五谷全豐收”大暑是一年中陽光最猛烈、最炎熱的節氣,而三伏天中的中伏,也是一年中最炎熱的時間段,一個節氣在15天左右,中伏時間為10天或20天。如果大暑在前,最炎熱的時間段就會長一些。比如大暑節氣在前,3天后才迎來中伏,假設中伏是20天,那么大暑加上中伏的時間就是23天了。相反,如果大暑節氣在后,大暑節氣時間包含了中伏內,等于大暑加上中伏的時間只有20天。說明了什么意思?大暑節氣在中伏之前,炎熱的高溫天氣持續久一些,而大暑節氣在中伏之后,炎熱的高溫天氣相對短一些。從墑情的角度來說,以前人們種地,沒有便利的灌溉措施,即使遇到干旱的情況,也不能去灌溉澆水,如果當年雨水多一些,莊稼的產量可能就會高一些,如果當年雨水不多,田間長時間處于干旱的情況,莊稼無法正常生長,產量就會低一些。如果遇到極端的年份,田間特別干旱的情況下,甚至有可能出現絕收。而炎熱天氣持續越久,田間的干旱情況相對也會越嚴重,對于莊稼的生長情況來說是不友好的。而人們通過多年的觀察,當大暑在中伏之前的年份,炎熱天氣多,降雨較少,莊稼產量低。而大暑在后,炎熱天氣相對短一些,并且后續降雨比較豐富,莊稼的產量相對高一些。因此,總結出了“大暑中伏前,必定是荒年;大暑中伏后,五谷全豐收”這句諺語。今年(2022年)大暑在中伏之前還是中伏之后?今年大暑節氣時間是2022年7月23日,今年的中伏時間是7月26日,大暑在中伏之前,屬于“大暑中伏前,必定是荒年”的說法。大暑節氣的時間每年比較固定,是按照陽歷的算法,會在7月22日、7月23日、7月24日這3天。而中伏的時間不固定,中伏是依據節氣日期和干支紀日日期相配合來推算的,夏至后的第三個“庚日”為初伏,初伏是10天,10天過后就是中伏了。今年初伏的時間是7月16日,10天之后是7月26日,所以,今年7月26日進入中伏。再來看看去年(2021年)的情況,大暑節氣時間是2021年7月22日,進入中伏時間是2021年7月21日,屬于“大暑中伏后,五谷全豐收”的說法。那么問題來了,“大暑中伏前,必定是荒年;大暑中伏后,五谷全豐收”這句諺語真的會應驗嗎?如果放在以前,可能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或者說在部分地區比較適用,但是,放到現在的社會來說,已經不適合了。如今的農業灌溉設施已經比較便利,即便大暑或者三伏天期間,天氣比較炎熱,田間墑情不好的情況下,也可以通過灌溉澆水來解決。因此,今年雖然屬于大暑在中伏前,但是,也不要擔心是荒年,做好管理,莊稼一樣會獲得豐收。不過,部分地區今年炎熱的天氣或許時間比較長,這點還是有可能的。對此,大家怎么看呢?
暫時沒有評論,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