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頭條作者:chenzhw888清平調詞李白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一枝紅艷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斷腸。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名花傾國兩相歡,常得君王帶笑看。解釋春風無限恨,沈香亭北倚闌干。【鑒賞】清平調詞三首是李白奉詔寫的新樂章。三首詩時而寫花,時而寫人,言在此而意在彼,語似淺而寓意深。第一首贊楊貴妃的美麗。起句連用兩個比喻,以白云和牡丹比喻楊貴妃的服飾容貌美艷動人。兩個“想”字一筆兩到,把唐玄宗此時最為得意的“名花”與“愛妃”巧妙地聯系起來:天上那多姿的彩云,猶如貴妃翩翩的霓裳,而眼前嬌艷無比的牡丹,恰似貴妃的花容月貌。接下來的詩句也是筆筆是花,又句句寫人。在明媚的春風中,亭檻下,那風華正茂、光彩照人,展示著造物絕妙手筆,使唐玄宗心馳神往的到底是怒放的牡丹?還是貌若天仙的美人?抑或是兩者相得益彰,互相婚美?接著詩人放開筆墨,從眼前實際的景物移開,轉換成天上仙境,說這樣美若天仙的女子,如果不是在群玉山中見到,也只應該在瑤臺仙境碰上。言外之意,這種難得的盛事,即“賞名花,對愛妃”所帶來的極大的感官享受與心靈美感,不是一般的俗人所能想象的。詩人將楊貴妃比作嬌艷的牡丹,又比作瑤池天女下凡,雍容華貴,巧奪天工。第二首寫楊貴妃因貌美而備受恩寵。首句以帶露香艷的牡丹花來比楊貴妃,含有牡丹花承露,也如同楊貴妃受唐玄宗寵幸之意。次句用楚王和巫山神女相會的夢境,來反襯楊貴妃被玄宗寵愛之深。巫山神女和楚王只是夢中歡會,而現實中的楊貴妃則是“三千寵愛在一身”,所以連神女也不如楊貴妃幸福。最后兩句又用趙飛燕受寵于漢成帝和楊貴妃相比,說趙飛燕美貌還得依靠濃妝淡抹,哪里比得了貴妃不施粉然“天生麗質”呢!這首詩著重從傳說與歷更兩方面,抑古尊今,既贊美了楊貴妃的非凡氣度,又突出了她在繽妃中至高無上的地位。第三首寫唐玄宗對楊貴妃的無限寵愛。李白不再借用比喻、傳說,神話等手法,而是放筆直書,牡丹乃國色天香花,楊貴妃是傾城傾國貌,詩人用“兩相歡”將其與盛開的牡丹相提并論。而“帶笑看”三字又將唐玄宗融人其中,使得名花美女與君王三者合一,缺一不可。如果沒有君王的關愛與恩澤,花草也罷,花容也罷,哪來如此的風光和體面?“春風”一詞歷來可以用作君王的代名詞,所以這里是一個雙關語。說君王心中哪怕有再多的煩惱,只要和貴妃一起來到這沉香亭畔的牡丹園中,也會被化解得無影無蹤了。這首詩運用的藝術手法主要是比擬,以牡丹與春風的和美比擬楊貴妃與唐玄宗的恩愛,十分新穎。
暫時沒有評論,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