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頭條作者:感受新生活漢字經過了漫長的歲月才走到今天,隨著時間的流逝、玩境的變化、人們思維模式的改變,漢字的含義也在不斷變化。但是,一個字或一個詞的含義,不論其怎么進化,怎么引申,怎么解釋,都離不開它最初的含義即本義。古人把對漢字或由漢字組成的句子的解釋稱之為訓詁。再說的窄一點,訓詁解釋的是古代漢語典籍中的字句,即具體解釋古代漢語中字詞含義。何為“訓”?漢·許慎《說文解字》:“訓,說教也。”清·段玉裁注:“說教者,說釋而教之”。明·梅膺祚《字匯》:“訓,釋也。如某字釋作某義,順其義以訓之。”何為 “詁”?《說文》:“詁,訓故言也。從言,古聲。”段玉裁注:“訓故言者,說釋故言以教人,是之謂詁。”訓是用通俗的話解釋某個字的字義,詁是用通俗的話去解釋某句話的含義。為了弄懂古代漢語典籍的意思,先儒們對典籍進行注解,后來又有儒學者對注解進行疏理,創造了一個專有名詞:“正義”。自唐朝以來,形成了若干本正義,我陸續拜讀了《尚書正義》《禮記正義》《孟子正義》。在這個過程中慢慢熟悉了儒門大家的訓詁即解釋方法,現僅以對字的訓詁為例,依《孟子正義》為基礎,說說漢字的解釋方法,希望能對各位有幫助。一、同音為訓《滕文公上》云:“鄉井同田,出入相友。”趙岐注:“同鄉之田。”焦循引《劉熙·釋名·釋州國》疏:“鄉,向也。眾所向也。”是同音為訓。《告子上》云:“公都子問曰:鈞是人也,或為大人,或為小人,何也?”趙岐注:“鈞,同也。”焦循疏:《僖公五年左傳》“均服振振”,賈注、服注皆云:“均,同也。”《說文》土部云:“均,平遍也。”同為平遍之義,鈞為均之通借字,故訓為同也。因為鈞、均同音,故可互訓,也可因解釋相同而互訓。趙岐注“盡心”:“盡心者,人之有心,為精氣主,思慮可否,然后行之,猶人法天。”焦循疏:猶與由通。所以然者,由人之性善,故其心能變通,以天為法則也。此處的猶由,即為同音而訓。趙岐《孟子題辭》云:“儒家惟有孟子,閎遠微妙,缊奧難見,宜在條理之科。”焦循疏:《禮記·月令》“其器圜如閎”,注云:“閎,讀如纮,纮謂中寬,象土含物。”閎與宏通,《考工記·梓人》“其聲大而宏”,注云:“宏,讀如纮綖之纮,謂聲音大也。”閎、宏通借字,又因同音而訓。《告子下》云:“軻也請無問其祥,愿聞其指,說之將何如?”焦循疏:指與旨同。《禮記·王制》云“有旨無簡不聽”,注云:“有旨,有其意。”《漢書·河間獻王德傳》云“文約指明”,注云:“指謂意之所趨,若人以手指物也。”指與旨同,當是音同為訓之意。但焦循在《梁惠王上》又注:“旨,意也。”“指,歸趣也。”《盡心上》云:“王者之民,皞皞如也。”趙岐注:“王者道大法大,浩浩而德難見也。”焦循疏:《音義》云:皞與昊同,義與浩通,古字通用。《說文》日部云:“皞,皓旰也。”皓旰即浩浩瀚瀚,《淮南子·俶真訓》高誘注云:“浩浩瀚瀚,廣大貌也。”亦是同音為訓。二、音近義通《滕文公上》云:“此其大略。”趙岐注:“略,要也。”焦循疏:《淮南子·本經訓》云“其言略而循理”,高誘注:“略,約要也。”約之義為要,略、約音近義通也。《公孫丑上》云:“相與輔相之,故久而后失之也。”焦循疏:《音義》出“輔相”二字,云:“丁作押,音甲。《廣雅》云輔也。義與夾同。”王念孫《廣雅疏證》云:“《說文》云:挾,押持也。”古通作夾。押、挾聲相近。《公孫丑下》云:“有賤丈夫焉,必求龍斷而登之。”焦循疏:《音義》出“龍斷”,云:“丁云:案龍與隆,聲相近。隆,高也。蓋古人之言耳,如胥須之類也。陸云:龍斷,謂岡壟斷而高者。如陸之釋,則龍音壟。”《列子·湯問篇》說“愚公移山”事云:“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可為陸善經說“龍斷”之確證。《盡心下》趙岐章指云:“可為則從,不可則兇,言善見用,得其時也。非時逆指,猶若馮婦,暴虎無已,必有害也。”焦循疏:《爾雅·釋訓》云:“暴虎,徒搏也。”《毛詩·鄭風·大叔于田》“襢褐暴虎,獻于公所”,傳云:“暴虎,空手以搏之。”《僖公元年穀梁傳》公子友與莒拿屏左右而相搏,公子友處下,左右曰:“孟勞。”孟勞者,魯之寶刀也。先搏時無刀,是搏為無兵空手相擊。《僖公二十八年左傳》“晉侯夢與楚子搏。”注云:“搏,手搏。”搏從手,空手即是搏,非搏有徒不徒之別也。暴、搏一音之轉。三、用通假字解釋《梁惠王上》云:“茍為后義而先利,不奪不饜。”趙岐注饜為飽。焦循疏:《國語·晉語》云“屬厭而已”,韋昭注云:“厭,飽也。”饜與厭通,故以飽訓饜。《滕文公上》云:“當堯之時,天下猶未平,洪水橫流,泛濫于天下,草木暢茂,禽獸繁殖,五谷不登,禽獸偪人,獸蹄鳥跡之道交于中國。”焦循注:《說文·水部》云:洪與鴻通。《呂氏春秋·執一篇》“神農以鴻”,高誘注云:“鴻,盛也。”《告子下》云:“嘑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趙岐注:“嘑爾即呼爾。蹴,蹋也。以足踐蹋與之,乞人不絜之。”焦循疏:呼與嘑通。潔與絜同。《公孫丑上》云:“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趙岐注:“端,首也。”焦循疏:《儀禮·鄉射禮》注云:“序端,東序頭也。”頭,首也。故端為首。端與耑通。《說文》耑部云:“耑,物初生之題也。”題亦頭也,故《考工記》“輪人鑿端”,注云:“內題方有頭,可由此推及全體。”《滕文公上》云:“子之兄弟事之數十年,師死而遂倍之。”焦循疏:荀子《大略篇》云:“教而不稱師,謂之倍。”《禮記·大學》云“而民不倍”,注云:“倍,或作偝。”劉熙《釋名·釋形體》云:“背,倍也。在后稱也。”《楚辭·招魂》云“工祝招君,背行先些”,注亦云:“背,倍也。”偝、背、倍三字通。
暫時沒有評論,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