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頭條作者:風凌渡7733#頭條創作挑戰賽#清明節最早可追溯于上古時期,與春祭結合在一起。古人認為在清明那一天,生氣旺盛,萬物復蘇、春和景明,正是舉辦春祭的最好時機,所謂春祭,就是在春天祭祀先祖。之所以選擇春天,是因為除了要表達對祖先的哀思外,還要祈求祖先在新年伊始開春季節,保佑子孫五谷豐登、六畜興旺。但是當時進行春祭的日期也沒有具體到某一天。直到晉文公為紀念介之推而設立寒食節,并把寒食節的后一天定為清明節,每年清明節日期才算固定下來。關于晉文王和介之推還有一個傳說。 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流亡在外,途中餓暈,臣介子推割下大腿的肉給他吃。后來公子重耳成為晉文公,封賞忠臣忘了介子推。當重耳想起時,介子推卻不愿再做官,背著母親隱居在綿山。重耳就放火燒山逼他出山,但大火燒了3天始終不見人出來,上山尋找發覺他和其母已燒死了。在燒焦的柳樹上大仙了有血詩的衣襟“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于是重耳將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第二年次日,重耳登山祭奠,發覺老柳樹復活,賜名“清明柳”,并定為清明節,以祭奠介子推,并勉勵自己勤政清明。等到了唐朝,寒食和清明就被連在了一起。到了宋朝,寒食節和清明節基本上就融合在了一起,多以‘清明’為名,‘寒食’兩字漸漸退出歷史。宋朝的清明節早就成了全國性、全民性活動,人民在祭奠先祖之后,往往會踏青游玩。新中國成立后,2007年,《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規定,清明節放假一天。2008年,清明節正式成為法定節假日。2009年至今,清明節改成三天假期。
暫時沒有評論,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