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撥樂器有哪幾種,中國十大古典...
1159
2023-10-24
中國是一個禮樂之邦,音樂文明源遠流長。從“陽春白雪”到“下里巴人”,幾千年的音樂歷史敘述著這個民族的歡樂與悲哀,也敘述著這個民族的興盛和衰敗。音樂最神奇的地方在于,我們不一定非得了解樂譜、音符,才能欣賞音樂,它可以是一種朦朧的情緒,也可以是一段動人的故事……
音樂的美,不需要歌詞就能讓人感受到種種情緒。千萬種美妙的聲音,有千萬種解讀與演繹,古人對于音樂孜孜不倦的研究與創(chuàng)造,便成就了中國人最美麗、最異彩紛呈的音樂史。
中國古代有十大樂器,愛音樂的你,都知道是它們分別是哪十大嗎?一起來看看吧!
壹 | 琵琶唐朝白居易《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琵琶被稱為“彈撥樂器之王”,屬于撥弦類弦鳴樂器。木制,音箱呈半梨形,上裝四弦,原先是用絲線,現(xiàn)多用鋼絲、鋼繩、尼龍制成,頸與面板上設(shè)用以確定音位的“相”和“品”。演奏時豎抱,左手按弦,右手五指彈奏,是可獨奏、伴奏、重奏、合奏的重要民族樂器。
琵琶這個樂器,早在秦朝就有了。最初的形制跟現(xiàn)代琵琶不同,最主要的差別在于古代琵琶是圓形的,而現(xiàn)代多以梨形為主。因為彈奏時主要用兩種指法:向前彈出去叫“批”,向后挑起來叫“把”,所以人們就叫它“批把”。
漢代劉熙《釋名·釋樂器》中說,“批把本出于胡中,馬上所鼓也。”當時琵琶的彈奏是橫抱,用撥子在彈奏的,彈奏的方式自由而無拘束,不必像演奏傳統(tǒng)樂器一樣正襟危坐,就算是在馬背上也可以輕松彈撥。后來,為了與當時的琴、瑟等樂器在書寫上統(tǒng)一起來,就改稱琵琶,成為“八大王”的半壁江山。
說起琵琶,很多人會想到我國四大美女之一——王昭君。“沉魚落雁”中“落雁”的典故則是王昭君在出塞途中彈奏一首《出塞曲》,幽怨的琵琶聲令人肝腸寸斷,就連天上飛過的大雁,看見她的美貌,聽見凄涼的琴聲都紛紛地掉落在地上。所以,我們常看到的王昭君的形象都是抱著琵琶的絕色美女。
貳 | 二胡唐代劉長卿《鄂渚聽杜別駕彈胡琴》:“文姬留此曲,千載一知音。不解胡人語,空留楚客心。”
二胡是中華民族樂器家族中主要的弓弦樂器(擦弦樂器)之一,始于唐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唐朝便出現(xiàn)胡琴一詞,當時將西方、北方各民族稱為胡人,胡琴為西方、北方民族傳入樂器的通稱。到了明清時代,胡琴已傳進大江南北,始成為民間戲曲伴奏和樂器合奏的主要演奏樂器,并作為擦弦樂器的通稱。
胡琴最早發(fā)源于我國古代北部地區(qū)的一個少數(shù)民族,由“奚琴”發(fā)展而來,是我國獨具魅力的拉弦樂器之一。它既適宜表現(xiàn)深沉、悲凄的內(nèi)容,也能描繪氣勢壯觀的意境。
我國二胡名曲《二泉映月》是中國民間音樂家華彥鈞 (阿炳)的代表作。這首樂曲自始至終流露的是一位飽嘗人間辛酸和痛苦的盲藝人的思緒情感,作品展示了獨特的民間演奏技巧與風格,以及無與倫比的深邃意境,顯示了中國二胡藝術(shù)的獨特魅力,也拓寬了二胡藝術(shù)的表現(xiàn)力,風靡全國。1991年,一位英國音樂家在美國的一場音樂會上聽了《二泉映月》的錄音后激動地對一位貝多芬的故鄉(xiāng)人說:"中國的貝多芬!中國的《命運》!"
叁 | 編鐘唐代常建《題破山寺后禪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籟此都寂,但余鐘磬音。”
編鐘是中國古代漢族大型打擊樂器,興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戰(zhàn)國直至秦漢。它用青銅鑄成,由大小不同的扁圓鐘按照音調(diào)高低的次序排列起來,懸掛在一個巨大的鐘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錘和長形的棒分別敲打銅鐘,能發(fā)出不同的樂音,因為每個鐘的音調(diào)不同,按照音譜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樂曲。
曾侯乙編鐘1978年,湖北曾侯乙墓出土了一座戰(zhàn)國時代(約公元前433年)的編鐘,是至今為止所發(fā)現(xiàn)的成套編鐘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套,這套編鐘之大,足以占滿一個現(xiàn)代音樂廳的整個舞臺。全套編鐘上裝飾有人、獸、龍等花紋,鑄制精美,花紋細致清晰,并刻有錯金銘文,用以標明各種的發(fā)音音調(diào)。由此可見,早在2400多年以前,我國的音樂文化和鑄造技術(shù)就已發(fā)展到了相當高的水平,編鐘的出現(xiàn)甚至比歐洲十二平均律的鍵盤樂器還要早將近2000年。
編鐘雖作為一種較為古老的打擊樂器,但其音質(zhì)、音準、音色等方面,絕不遜色于其他打擊樂器。其音樂清脆明亮,悠揚動聽,能奏出歌唱一樣的旋律,又有歌鐘之稱。在中國古代,編鐘是上層社會專用的樂器,是等級和權(quán)力的象征。
肆 | 簫唐朝張祜《簫》:“清籟遠愔愔,秦樓夜思深。碧空人已去,滄海鳳難尋。”
明 德化窯白釉瓷簫 藏于故宮博物館簫,分為洞簫和琴簫,皆為單管、豎吹,是一種非常古老的漢族吹奏樂器。簫歷史悠久,音色圓潤輕柔,幽靜典雅,適于獨奏和重奏。它一般由竹子制成,吹孔在上端,有六孔簫和八孔簫之分。
蕭的產(chǎn)生,其歷史可以追根溯源到遠古時期。中國考古學表明,目前出土文物中發(fā)現(xiàn)了有距今七千多年的骨質(zhì)發(fā)聲器,考古學家稱之為“骨哨”。這批骨哨是用鳥禽類中段肢骨制成的,古代人將骨骼中的骨髓抽掉,形成一支中空的骨管,然后在管壁上打有孔洞,它們長7厘米左右,管徑6至8毫米,略呈弧曲形,在凸弧面上開有二或三孔,可以吹出幾個音來。盡管考古學家們稱之為骨哨,但從它的形狀、結(jié)構(gòu)和發(fā)聲原理同現(xiàn)代簫笛作一比較,已基本上具備了樂器的雛形。
孔子在齊聞韶圖《論語·述而》中有言:“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其實在虞舜時代,就曾出現(xiàn)過一部稱之為"箾韶"的古代樂舞,"箾"即是今天的"簫"字。因為這部樂舞主要是用古代排簫來演奏的,所以我們認為《韶》的演奏使簫進入了一個新時代。
到了大禹時代,又出現(xiàn)了古代人民歌頌大禹治水為內(nèi)容的古代樂舞《大夏》,它共分為"九成"(九段音樂),用"籥"伴奏,又稱為"夏竹九成"。竹就是排簫的前身。由此可見從《箾韶》到《大夏》,簫曾在中國音樂史上經(jīng)歷過多年的輝煌時代。
伍 | 笛唐朝李白《春夜洛城聞笛》:“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清 笛 藏于故宮博物館笛子,一種吹管樂器 。是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的最古老的漢族樂器,也是漢族樂器中最具代表性最有民族特色的吹奏樂器。
笛在中國古代的文字記錄中,已被古人寄予了治國安邦的神圣愿望。《樂書》中書:"笛之滌也,可以滌蕩邪氣出揚正聲,七孔,下調(diào),漢部用之。蓋古之造笛,剪云夢之霜筠,法龍吟之異韻,所以滌蕩邪氣,出揚正聲者也,其制可謂善矣。"可見笛的"滌蕩邪氣"或"滌邪穢"內(nèi)涵,與中國古代宮廷雅樂的功能殊途同歸。
因此,在中國古代,笛的存在、笛的演奏與應用,在宮廷雅樂樂種中,均有明顯而突出的位置。
笛在中國是最富于藝術(shù)表現(xiàn)的民族樂器之一,除了以上的笛獨奏形式外,在民間,它也廣泛地被應用于器樂的各樂種中。在傳統(tǒng)的"江南絲竹"、"廣東音樂"、"福建南音"、"十番鼓"、"十番鑼鼓"、"潮州大鑼鼓"、"西安鼓樂"、"河北吹歌"以及其它北方各地的管樂中,笛是重要的旋律樂器,由于笛音色明亮獨特,穿透力強以及它靈活善變的適應能力,使其在民間樂隊中擔任多種角色。【古玩收藏上域鑒】
陸 | 瑟唐代李商隱《錦瑟》:“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瑟,漢族撥弦樂器。形狀似琴,有25根弦,弦的粗細不同,每弦瑟有一柱,按五聲音階定弦。最早的瑟有五十弦,故又稱“五十弦”。
瑟的形制大體相同,多用整木斫成,瑟面稍隆起,體中空,體下嵌底板。瑟面首端有一長岳山,尾端有三個短岳山。尾端裝有四個系弦的枘。首尾岳山外側(cè)各有相對應的弦孔。另有木質(zhì)瑟柱,施于弦下。
瑟與琴合奏被稱為“琴瑟和鳴”,由此可知瑟在古代弦樂中的地位。據(jù)《儀禮》記載,古代鄉(xiāng)飲酒禮、鄉(xiāng)射禮、燕禮中,都用瑟伴奏唱歌。戰(zhàn)國至秦漢之際盛行“竽瑟之樂”。戰(zhàn)國至秦漢之際盛行“竽瑟之樂”。魏晉南北朝時期,瑟是伴奏相和歌的常用樂器。隋唐時期用于清樂。以后則只用于宮廷雅樂和丁祭音樂。
柒 | 琴劉長卿《彈琴》 :“冷冷七弦上,靜聽松風寒。古調(diào)雖自愛,今人多不彈。”
南宋 龍吟虎嘯 仲尼式 王世襄舊藏琴發(fā)明于伏羲時代。在古代,人的文化修養(yǎng)是用琴、棋、書、畫四方面的才能表現(xiàn)的,彈琴為四大才能之首。琴和笛、簫等其他樂器一樣,隔墻也能欣賞其樂聲。它是為高貴賓客演奏用的高級樂器,賓客在聆聽琴曲時,必須正襟危坐,就如現(xiàn)代西方人欣賞古典音樂時不能隨便離開座位那樣。
古代關(guān)于因為琴而展開的愛情故事有許多,例如《鳳求凰》:司馬相如早年他 "家徒四壁", 生活貧困。一次,他在富豪卓王孫家作客時,即席彈奏琴曲,引起卓王孫的女兒文君的愛慕。卓文君不顧父親的反對,毅然和司馬相如私奔(《史記?司馬相如傳》)。
琴界根據(jù)這段故事,創(chuàng)作了《文君曲》、《鳳求凰》等作品,來贊揚他們的愛情。傳說司馬相如富貴之后,又打算"聘茂陵女為妾"。卓文君非常氣憤,演唱了琴曲《白頭吟》來表示決絕和抗議,從而制止了司馬相如娶妾的企圖(《西京雜記》)。可見“琴也,情也。”琴音能傳情,也能絕情。
顧炳鑫 1988年作《鳳求凰》 立軸在琴厚重的人文積淀之外,琴的審美在世界音樂中也是獨樹一幟。沒有肆意的宣泄,只在含蓄中流露出平和超脫的氣度。隋唐時期琴還傳入東亞諸國,并為這些國家的傳統(tǒng)文化所汲取和傳承。近代又伴隨著華人的足跡遍布世界各地,成為西方人心目中東方文化的象征。
捌 | 塤劉禹錫《奉酬湖州崔郎中見寄五韻》:“山陽昔相遇,灼灼晨葩鮮。同游翰墨場,和樂塤篪然。”
塤在古代是用陶土燒制的一種吹奏樂器,圓形或橢圓形,有六孔。塤的起源與漢族先民的勞動生產(chǎn)活動有關(guān),最初可能是先民們模仿鳥獸叫聲而制作,用以誘捕獵物。后隨社會進步而演化為單純的樂器,并逐漸增加音孔,發(fā)展成可以吹奏曲調(diào)的旋律樂器。
塤是一種中音吹奏樂器,因為它的音色古樸醇厚,與古人說話時貫用的高頻調(diào)相比,顯得格外柔潤,所以特別受到古人的推崇。又因塤音韻中自帶的一股樸拙抱素、悠揚凄清的氣質(zhì),也常被文人用作送別之樂。
河姆渡文化陶塤(復制品) 原物1974年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 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唐代三彩人頭塤 北京天壇神樂署陳列展示原始社會的塤,器形多樣,如浙江余姚縣河姆渡遺址發(fā)掘的陶塤,呈橢圓形,只有吹孔,無音孔。陜西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遺址陶哨,其形略如橄欖,也只有一個吹孔,用細泥捏塑而成,是塤的原始形態(tài)之一,距今約六干年。
商代的塤開始有了較大的發(fā)展,有陶制、石制和骨制的,以陶制最為常見,形體多為平底卵形。戰(zhàn)國時期陶塤也為平底卵形,但也有其他形狀的。秦漢以后,塤在中國的音樂歷史上主要用于歷代的宮廷音樂,分成頌塤和雅塤兩種。頌塤形體較小,像個雞蛋,音響稍高:雅塤形體較大,音響渾厚低沉。
玖 | 笙曹操《短歌行》:“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清 笙 藏于故宮博物館笙,是源自中國的簧管樂器,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樂器,由每根管子中的簧片發(fā)聲,是吹管樂器中唯一的和聲樂器,也是唯一能吹吸發(fā)聲的樂器,其音色清晰透亮,音域?qū)拸V,感染力強。在傳統(tǒng)器樂和昆曲里,笙常常被用作其它管樂器如笛子、嗩吶的伴奏,為旋律加上純四度或純五度和音。在現(xiàn)代國樂團,笙可以擔當旋律或伴奏的作用。
唐 陶彩繪持笙女俑 藏于故宮博物館值得一提的是,笙對西洋樂器的發(fā)展也曾起過積極的推動作用。笙最早通過“絲綢之路”傳到波斯,1777年法國傳教士阿米奧又將笙傳到歐洲。1780年,僑居俄國的丹麥管風琴制造家柯斯尼克仿照笙的簧片原理,制造出了管風琴的簧片拉手。俄國科學院院士雅·什太林撰文稱贊笙是“最受歡迎的中國管風琴”。此后,它還促進了其他自由簧樂器的產(chǎn)生,如風琴、口琴、手風琴等等。
拾 | 鼓唐朝張建封《競渡歌》:“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靂驚,竿頭彩掛虹蜺暈。”
虎座鳥架鼓鼓是古老的打擊樂器,從文獻記載看,鼓的產(chǎn)生,首推黃帝取“夔皮”冒鼓的古老傳說。相傳黃帝征服蚩尤之戰(zhàn)中,“黃帝殺夔,以其皮為鼓,聲聞五百”。夔,是神話傳說中的單足神怪動物。《呂氏春秋·古樂篇》后人認為夔其實就是巨鱷,鱷魚皮之堅硬,制成鼓后就算不能“聲聞五百里”,想必敲擊起來也十分響亮。
在遠古時期,鼓被尊奉為能通天意,主要是作為祭祀的器具;在狩獵征戰(zhàn)活動中,鼓都被廣泛應用。鼓作為樂器是從周代開始,周代有八音,鼓是群音的首領(lǐng),古文獻所謂“鼓琴瑟”,就是琴瑟開彈之前,先有鼓聲作為引導。
唐 魯山窯花瓷腰鼓 藏于故宮博物館鼓的結(jié)構(gòu)比較簡單,由鼓皮和鼓身兩部分組成。鼓皮是鼓的發(fā)音體,通常是用動物的皮革蒙在鼓框上,經(jīng)過敲擊或拍打使之振動而發(fā)聲。中國鼓類樂器的品種非常多,其中有腰鼓、大鼓、同鼓、花盆鼓等。
鼓比起其他樂器的聲音,更加令人心情激昂、精神振奮。“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鼓在軍事中運用廣泛,戰(zhàn)鼓更是戰(zhàn)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鼓的文化內(nèi)涵博大而精深,雄壯的鼓聲緊緊伴隨著人類,從遠古的蠻荒一步步走向文明。
如今,中國傳統(tǒng)樂器式微,大部分學習樂器的學生首選都是鋼琴、吉他、小提琴等西方樂器,這是非常令人惋惜的局面。小編想在這里向推薦大家一部電影《閃光少女》,這是一部很有意思的關(guān)于中西方音樂現(xiàn)狀題材的電影。劇情中有一段民樂的學生與西樂的學生用樂器彈奏《野蜂飛舞》進行對抗的片段,十分過癮。
我們有清越悠揚的姑蘇小調(diào),也有著宏偉瑰麗的宮廷雅音。中國傳統(tǒng)樂器類型多樣,這里只談論了十件較為出名的樂器,我們還有著揚琴、箜篌、阮等諸多美妙的樂器,帶著獨特的“宮、商、角、徵、羽”五聲調(diào)式的唯美。民樂不應該只局限于如今的現(xiàn)狀,中國正在復興,相信我們的傳統(tǒng)音樂也一定會再創(chuàng)輝煌。
聲明:資料來源于網(wǎng)絡
發(fā)表評論
暫時沒有評論,來搶沙發(f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