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頭條作者:山東昌鼎企業管理咨詢“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清明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日子,既是自然節氣,也是傳統節日,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清明節有著諸多的傳統習俗,其中最為主要的就是掃墓祭祖與踏青郊游兩大禮俗主題。掃墓祭祖是尊祖敬宗、繼志述事道德情懷的表現,這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的優良傳統和孝道文化,家族以及民族的凝聚力得以代代傳承。老輩人說遵循老傳統,寓意子孫不富也安康。那清明節又有哪些傳統習俗呢?1.祭祖在中國歷史上,寒食禁火、祭祀祖先、掃墓掃墓等節日從此成為延續不斷的習俗和傳統。即使在今天的社會,人們仍然有清明節前后掃墓祭祖的習俗:在墳墓前除草、擺供品、上香祈禱,焚燒紙錢和元寶,或簡單地獻上一束鮮花,紀念祖先。2.踏青清明時節,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踏青的大好時節。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節出游的習慣。相傳,很久以前就有清明踏青的活動。清明踏青的內在意義是遵循季節和節氣。陽春三月,生命力開始旺盛,萬物發芽,有極大的健康益處。3.吃青團吃青團主要是流行于江南一帶的清明節,清明時節有吃青團的風俗習慣。青團在各地有不同的叫法。上海、寧波叫青團,蘇州叫青團子,杭州叫青團子或清明團子,南京稱清明團或春團,溫州叫清明餅兒,金華叫清明果兒(月牙形的叫清明餃兒),臺州人則叫青兒。清明節為什么要吃青團?這種風俗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周朝。在寒食期間,百姓熄炊,“寒食三日”,打青團,便是清明最有特色的節令食品制作活動之一。古代寒食節的傳統食品有糯米酪、麥酪、杏仁酪揚,這些食品都可事前制就,供寒日節充饑,不必舉火為炊。現在,青團有的是采用青艾,有的以雀麥草汁和糯米粉搗制再以豆沙為餡而成,流傳百余年,仍舊一只老面孔。人們用它掃墓祭祖,但更多的是應令嘗新,青團作為祭祀的功能日益淡化。4.植樹清明前后,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清明節植樹的習俗,據說發端于清明插柳的風俗。5.插柳戴柳清明插柳戴柳還有一種說法:中國人將清明、七月半、十月朔看作是三大鬼節。清明節正是百鬼出沒頻頻、索討多多的時節。受佛教的影響,觀世音手持柳枝蘸水普度眾生,許多人便認為柳條有驅鬼辟邪的作用,把柳枝稱為“鬼怖木”。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中寫道:“取楊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清明節,值柳條發芽時節,人們便紛紛插柳戴柳以辟邪了。6.放風箏清明節放風箏是一種流行的習俗。對于古人來說,放風箏不僅是一種娛樂活動,也是一種巫術:他們相信放風箏可以讓他們的污穢消失。因此,在清明節放風箏的時候,很多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疾病和疾病都寫在紙風箏上。清明節作為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既是節氣的物候變化、時令順序,又蘊含著精神信仰和節俗禮儀,因此清明節在民間歷來都屬于非常重要的日子。每個地方也有著不同的風俗習慣,面對這些傳承下來的老傳統,我們應該有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心態。那么,你們那里清明節又有哪些習俗呢?歡迎留言~文章來源:三生,特此鳴謝!
暫時沒有評論,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