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頭條作者:小靜讀歷史我們常說“審時度勢,順勢而為”,但是“時”和“勢”需要怎么把握呢?我是小靜,專注分享讀史心得,麻煩看官老爺給個關注。所謂“時”是集體利益找到了交匯點的時候,所謂“勢”是共同利益所指向的方向。“審時度勢,順勢而為”即是看清利益關系,順應利益發(fā)展方向。今天分享一個《通鑒》中的故事,歷史人物的博弈,可以佐證這一觀點。《資治通鑒》漢紀 孝文皇帝元年 前189年陳平借口生病辭官。皇上問他原因,陳平說:“高祖時,周勃不如我功勞大,誅殺諸呂叛亂時,我的功勞就不如周勃了,請把右丞相的職位封給周勃。”十一月,辛巳,文帝任命陳平為左丞相,太尉周勃改任右丞相,大將軍灌嬰為太尉。太尉是秦到元代王朝最高軍事長官,周勃出任右丞相,表面上是升職,實則剝奪了實權。周勃是當時還活著的開國功臣里地位最高的,軍隊中威望極高,有擁立之功。繼續(xù)讓周勃掌握軍權,文帝肯定如鯁在喉。如果對周勃直接開刀,功臣派難免人人自危,群臣共同進退,文帝的位置就不穩(wěn)了。陳平此時找準了時機,主動幫助文帝剝奪了周勃的軍權。這是一次完完全全的陽謀。陳平得病了,周勃當上右丞相就好了。有豐富斗爭經(jīng)驗的周勃肯定可以看出,其他功臣派也都不是傻子。功臣派雖然有共同利益,但是更多的是個人利益。文帝與陳平正式利用了這一點,通過撥弄利益分配規(guī)則,使利益在陳平、周勃和灌嬰中重新分配,達到了瓦解功臣派的目的。自此開始功臣派逐漸分化。再說陳平,這個人一生多次跳轉,歷經(jīng)劉邦,呂后和文帝三朝不倒。通過這個事件,又一次完美地完成了身份的反轉。每一次陳平都可以正確地完成站隊,正是因為他看清了權利的底層邏輯,只有能夠代表共同利益的人,才能擁有最高的權利。從文帝繼位前宣布“王者無私”開始,文帝就已經(jīng)代表了漢朝內外臣子的共同利益。哪一方勢力想要反對文帝,等于站到了其他勢力對面。文帝懂得引導各方利益以他自己為交匯點,陳平懂得順應利益發(fā)展謀求自己的利益。工作生活中也一樣,只有看清利益關系的脈絡,才能為自己謀求更多的利益。如果因為一時的私利,損害整體的利益,必然被集體所排斥。給大家兩點建議:1.遵從集體利益的前提下,謀求個人的利益。2.不要迷信權術手段,明確公平的利益分配規(guī)則成本更低。請大家收藏、點贊加關注,您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動力!
暫時沒有評論,來搶沙發(f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