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頭條作者:清墨史紀文 | 清墨史紀編輯 | 清墨史紀?——【·前言·】——?春秋時期的秦國,在秦穆公的帶領下,國力得到了一定的增強。與此同時,秦國與晉國之間的關系,也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影響。我們知道,晉國在春秋時期的地位,一直處于十分重要的位置。晉國與秦國之間,本就是一種互相依存、互相幫助、互相學習的關系。隨著秦國與晉國之間的關系不斷變得更加緊密,這也就使得兩國之間的軍事交往、經濟往來等方面不斷地加強。在這樣一種情況下,我們就可以發現:秦晉兩國之間,一直都處于一種互相幫助、互相學習的關系。與此同時,對于秦晉兩國之間的關系而言,也不存在一種絕對意義上的敵人或朋友。一、秦晉關系秦襄公為了自己的國家利益,聯合晉國,幫助周平王東遷,但此時的晉國是不會允許秦襄公這樣一個外來人加入自己的陣營的。對于晉惠公姬和晉文公重耳來說,他們對秦國也有一定的感情,畢竟秦國曾幫助過他們。所以晉惠公對秦襄公來投靠表示出很大的歡迎態度,秦襄公在當時也是一位很有魄力的君主。對于晉惠公姬胡來說,他是想讓秦國幫助自己驅逐戎人,從而提升自己國家的國力和聲望,這是一個非常明智的決定。當時晉惠公為了能夠讓秦國能夠幫助自己驅逐戎人,就把秦國的一個公主嫁給了重耳。按照我們現在所說的門當戶對來看,這是一樁非常不劃算的婚姻。但是當時晉惠公有一個很好的借口:在他當上國君后,就想讓重耳回到晉國來為自己效力。就這樣重耳得以回到晉國為晉惠公服務,在這期間晉惠公還給重耳封了一個城邑。秦襄公知道后非常生氣,認為自己的國家利益受到了損害。他為了報復晉惠公曾經對他實施的欺辱和侮辱,于是就發動了戰爭。由于晉惠公曾經和秦襄公有過友好的交往,所以秦襄公也是支持晉惠公發動戰爭。后來晉軍打敗了秦國軍隊,重耳便帶著自己的軍隊回到了晉國。公元前633年晉軍大敗秦軍,而此時晉文公重耳已經當上了國君。而重耳在回國之后也是積極地進行改革,擴大自己國家的疆域和影響力。秦襄公對他也是非常欣賞,兩個人便以兄弟相稱。二、秦晉聯姻秦晉聯姻是指秦穆公和晉惠公的女兒結婚。公元前633年,晉國發生內亂,公子重耳、公子夷吾先后出逃。次年,重耳回國即位,史稱晉文公。晉文公即位后,為了鞏固政權,擴大領土,對周邊國家展開了外交攻勢。公元前633年,晉文公與齊桓公、宋襄公、楚成王在曹地會盟,形成了“春秋三小霸”。同年秋,晉國軍隊大舉進攻鄭國,鄭國向齊國求助。公元前632年春,秦國國君秦穆公遣使者出使晉國,與晉文公結為姻親關系。晉、秦兩國的聯姻關系由此開始。當時的晉國實力已經今非昔比,實力最強的是晉國的中軍主將欒書和晉惠公的姐姐文姜婚配于秦。晉文公即位后即派人去迎娶文姜。秦穆公本欲拒絕,但因擔心重耳與文姜有染而心存顧慮。后來在大臣的勸說下才同意秦穆公與文姜的婚事。齊桓公率領諸侯聯軍與晉國在晉西南的邙山展開大戰。齊軍大敗晉軍后繼續北上攻入鄭國都城新鄭(今河南新鄭),俘虜了鄭穆公和鄭簡公兩位國君。晉、秦兩國趁機占領了鄭國的原城(今河南新鄭北)和洛邑(今河南洛陽東)。晉文公看到晉國已經控制了天下霸主之位,便率諸侯聯軍主動向西進攻秦國(前631年秋)。公元前632年春,晉軍與秦軍在崤山展開決戰。晉軍擊敗了秦軍,俘虜了秦穆公和公子夷吾(即后來的秦襄公)二人。公元前632年秋冬季節,晉文公在城濮大敗楚軍后率諸侯聯軍(前638年)浩浩蕩蕩返回晉國首都洛陽(今山西夏縣西北),與齊桓公會合。三、秦晉爭霸晉楚爭霸時期,秦晉間也發生過幾次戰爭。公元前597年,晉軍在城濮大敗楚軍,楚人不敢再進犯晉國。公元前632年,楚成王利用晉與齊、秦之間的矛盾,出兵攻鄭,并攻入洛邑(今河南洛陽)。晉國在城濮之戰中大敗后,又以晉景公為借口,攻打鄭國。公元前632年,晉景公再次出兵攻鄭,鄭國向晉國求救。當時秦、晉兩國之間有矛盾,秦國不肯出兵相助。晉景公說:“晉國與齊、秦兩國都有矛盾,如果我們與他們結盟共同抗秦,那么他們必然會成為我們的敵人。現在我們不肯出兵助鄭,這是因為我們與齊國、秦國有矛盾的緣故啊!”公元前632年夏天的一天,晉軍在黃河邊擺開陣勢。齊楚等國的軍隊也趕到了黃河邊。秦軍先以戰車十乘為一隊列成陣勢;又以步兵百乘為一隊列成陣勢;再以“旌旗”一色為一隊列成陣勢。在晉軍陣勢中的步兵中有兩位特殊人物:一位是年僅十九歲的秦國大夫百里奚;另一位是已年近七旬、由百乘之車改駕六馬之車的晉國大夫狐偃。晉軍在戰場上擺開了陣勢后,百里奚首先發話了:“晉軍雖然強大,但也不是不可戰勝的。我們只要多給他們一點好處就可以了!”狐偃說:“我聽說秦國與晉國之間的矛盾是因為秦、晉兩國大夫之間的矛盾所導致的。秦國想要攻打楚國,晉國就會來支援;晉國想要攻打秦國,秦國就會來支援。如果我們跟楚國結了親,晉軍必定會攻擊秦國;如果跟晉國結了仇,楚軍必定會來援助。四、秦晉聯姻后的政治選擇首先,從地理位置上來說,晉國是位于黃河上游的國家,秦國處于黃河中游,處于晉國和齊國之間。秦國與晉國的關系最初是處于結盟狀態,秦晉兩國開始進行結盟的時候,正是齊桓公稱霸的時候。秦穆公當時與晉國的關系也非常好,于是齊桓公就帶著自己的妹妹來拜見秦穆公。當晉惠公與秦國結盟之后,秦穆公又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晉惠公。而之后齊桓公又死了,秦穆公又去找晉惠公為自己的女兒求親。晉惠公在這個時候就拒絕了秦穆公。晉國是一個很強大的國家,但是它卻沒有得到一個大國應有的尊重。其實這也不能怪晉國,因為它自己本身就沒有一個大國應有的氣度和格局。秦國如果與晉國聯姻的話,就會讓其他國家更加看不起它,對它也沒有什么尊重。所以秦穆公只能拒絕晉惠公這個請求了。秦國雖然不是一個大國,但它卻想要與晉國建立長久的友好關系。之后秦穆公就親自去晉見了晉惠公。晉惠公非常驚訝,他問秦穆公:“您怎么來了?”秦穆公回答:“我聽說您是一位賢明的君主,所以特地來拜訪您啊!”晉惠公說:“我怎么敢和您相比呢?”晉惠公點點頭說:“你是一位賢明之君啊,但是你并不是一個大國君主啊!”秦穆公沒有再多說什么了。這件事給了秦穆公鎮守關中的決心和信心。后來秦國與晉國之間的關系緩和之后,秦國就開始進攻秦國曾經占領過的土地了。同時又與楚國結盟,這也是一種合作關系。秦國想要通過這樣的方式來加強自己的實力,讓自己在這個世界上更具有話語權和影響力。五、秦晉聯盟的瓦解在秦國和晉國的結盟中,最為重要的就是秦晉兩國的盟誓。晉國和秦雖然結盟,但是對于盟誓卻不是那么重視,在《左傳·宣公十五年》中就有記載:“秦晉盟于孟原之梁,盟而不誓”。而秦國方面在秦穆公去世后,就沒有了和晉國結盟的意愿,此后便一直保持著獨立的外交政策。春秋時期的諸侯國都是實力比較強的國家,秦晉兩國為了結盟也是費了不少功夫,兩國都在拉攏周邊的小國來擴大自己的影響力。秦在北界受到晉國的壓迫,而晉在東界則受到齊國和楚國的壓迫。雖然各國都是因為利益才選擇結盟,但是結盟后對于盟誓卻不是那么重視。秦穆公去世后,秦孝公即位,想要改變這種狀況,于是在公元前636年向晉國發起進攻。秦晉兩國之間一直存在著矛盾,尤其是在晉文公去世之后更是如此。晉文公去世后晉國就失去了政治上的靠山,秦國也開始從后方支援晉國。公元前633年秦國聯合齊國攻打宋國,攻占了宋國都城商丘。而晉國則派出軍隊救援宋國,但是在作戰中被秦軍打得大敗。公元前632年晉文公卒,晉襄公即位。晉國內亂時秦穆公派遣軍隊幫助晉襄公奪回了政權,在隨后的晉楚城濮之戰中秦國也派軍參與其中。城濮之戰是春秋時期規模最大、戰爭時間最長、傷亡最多的一次戰役。城濮之戰是晉國一次決定性的勝利,此戰之后晉國逐漸走向了鼎盛時期,開始將重心放在中原地區。而秦國則因為在戰爭中慘敗導致國力衰退,秦國的經濟也變得十分困難。秦國在戰爭中慘敗之后就沒有了政治上的靠山,秦晉兩國的矛盾也逐漸激化。作者觀點:從秦晉之爭的歷史進程來看,雙方的戰爭主要圍繞著兩個方面展開,其一是圍繞著政治權力而展開的爭奪,其二是圍繞著軍事力量而展開的較量。首先,從政治權力而言,晉國憑借強大的軍事實力,對秦國形成了巨大的威懾,讓秦國無法將其視為威脅。從這一點上來說,晉國是對秦有利的。其次,從軍事力量而言,在秦晉之戰中,晉國憑借著強大的軍事實力擊敗了秦國。盡管秦軍在戰爭中損失慘重,但是仍然扭轉了整個戰爭局勢。綜上來看,秦晉之間的戰爭不僅給秦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同時也為晉國在后期擴張奠定了基礎。參考文獻:1.《左傳·襄公二十六年》:“秦晉盟于孟原之梁,盟而不誓”;2.《史記·秦本紀》:“秦穆公時,穆公西乞術、白乙丙等伐犬戎,取之”;3.《漢書·西域傳》:“漢王欲攻匈奴,張騫言于王庭,曰:‘匈奴人善騎射。’”;4.《史記·秦本紀》:“秦孝公十四年,張騫言于秦穆公曰:‘西南夷皆反秦,若發兵擊之,則西夷皆走。’”5.《史記·秦始皇本紀》:“(秦)二世二年七月,發卒三十萬人戍漁陽。
暫時沒有評論,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