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頭條作者:七里河發布2月23日,中國作家協會新時代文學攀登計劃“揚帆計劃·中國文學海外譯介”啟動儀式暨作品推介會在中國現代文學館舉行。魯迅文學獎得主、甘肅省作協主席、甘肅日報社葉舟工作室主任、著名作家葉舟攜最新長篇力作《涼州十八拍》出席并發言。以下是發言全文:我從小就生活在黃河上游,生活在蘭州這座重要的水陸碼頭上。1877年,當德國地理學家費迪南·馮·李?;舴夷芯粼谒摹吨袊芬粫惺状伟l明了“絲綢之路”這個名詞,并被世界廣泛認可后,橫亙于亞洲腹地深處的這一條天路,仿佛抖落了身上的灰塵,露出了它清晰的骨骼,以及斑斕的歷史。巧合的是,我所在的蘭州城,恰恰就位于絲綢之路境內,它被黃土高原和青藏高原所簇擁,東望長安,向西又毗鄰著河西走廊這一條著名的孔道。如果說,寫作是一種宿命的話,那么河西走廊就是我的文學版圖之一,也是我的文學故鄉,我的長篇小說《敦煌本紀》和此次入選“中國作協新時代文學攀登計劃支持項目名單”的《涼州十八拍》就發生在這里。這是光榮,更是使命。用一個比喻的說法,我站在蘭州這一座水陸碼頭的瞭望塔上,可以望斷千年,看盡春秋。在這里,不僅有大河東去、佛法西來的遺址,不僅有民族融合、各美其美的傳說,不僅有語言共生、和平遍地的光陰,即便在如今的日常生活中,仍舊充斥著絲綢之路這一條偉大的通道,給予我們這個國家的慷慨饋贈。毋庸諱言,因為政治、經濟、地理和交通運輸等諸多方面的因素,在相當長的一段歷史時期內,絲綢之路這一條通道是廢棄的、閉鎖的、塵封的、擱淺的、為世人所遺忘的。在創作《敦煌本紀》和《涼州十八拍》的時候,我從過去的一份報章上,發現了“銹帶”這個詞,它令人目光疼痛,它讓人撫古吊今、感慨不已。很顯然,當年的有志之士已經替這一片西北內陸問了診,號了脈,找見了癥結所在。是的,人類的文明與交流猶如我窗外的黃河,它不應該是停滯的、僵死的、斷流的,而應該是澎湃向前,一路歡歌,去擁抱遠方的大海。鑒于這樣的認知,我一直覺得自己的書寫就是在除銹,用文學的方式,以長篇小說的形式,剔除偏見與促狹,努力去擦亮被灰塵覆蓋的過往,尋找西北腹地的精氣神,問詢少年中國的那一條光榮來路。實際上,每一本書都是一顆果實,而作者不過是誠懇的園丁,目光殷切地期待著更多的人前來品嘗,給予肯定。來源:奔流新聞
暫時沒有評論,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