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紙錢信封上怎么寫圖片,怎樣在...
804
2023-10-05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今天聊中國三大鬼節(jié)之一的清明節(jié)。
這是一個關于“遠大前程”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一個叫尤文一的書生,讀圣賢書十幾年,沒能出人頭地。便棄書從商,找到蔡倫說要學習造紙術。尤文一為人機靈,很受蔡倫的器重,沒多久就把自己的技術全部傳給了尤書生。
沒幾年,蔡倫掛了,尤書生就繼承了蔡倫的事業(yè),造起紙來。他造的紙除了名的好,可在當時用紙的人特別少,造的紙賣不出去,屋里一堆紙,恨不能上茅廁都用自己造的紙。為此,尤書生十分郁悶,整天茶飯不思,臥床不起,還沒到一禮拜,步他師父的后塵去了。
他媳婦哭的死去活來的,鄰居知道這個事以后,都來幫忙料理身后事。尤同學的媳婦哭著跟大家伙說:“咱家境不好,沒啥能陪葬的,就把他生前做造的紙埋了陪葬吧!”
隨即找來一個人在小尤的靈前燒紙。
過了兩天(頭七還沒過完),尤文一居然“活”過來了,嘴里還獨嘟囔著:“快燒紙,快燒紙。”
大家伙都以為詐尸了,嚇得不輕。尤卻說:“表怕,倫家真的活過來啦,是閻王不收俺,讓俺回來的。”
大家覺得這事太奇怪全都問其緣由,小尤不慌不忙道:“都虧你們把紙燒了給我。這么紙燒成灰之后,到了下面全都變成了錢。我用這些錢買通了閻羅王,他就我放了。”
他們家人聽了,樂的屁顛屁顛的,又燒了不少紙,后來這事越傳越玄,但也有人不信邪,一個有錢的老地主把窮苦人家出生的尤同學找去,問他:“我家用金子銀子陪葬,不比紙之前么?”
秀才也不含糊的說:“您有所不知,這金子是給人間用的,下面不收,不信,您把您家祖墳刨開看看,陪葬的那些金碗銀盆之類的肯定原封不動。”
老財主聽了覺得有道理。于是,買紙的人一下子多起來,從此,尤同學造的紙供不應求,聞名遐邇。
前幾年也有很多類似的故事,罐頭廠家生產出來的罐頭賣不出去,于是就有了某月某日姑姑給侄子買罐頭,婆婆給兒媳買金子等等。自古深情留不住,總是套路得人心。
奸商啊!
所以各位,開賭場的人才是最賺錢的!
清明節(jié)燒紙這事吧,也算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一,各地方個習俗不一樣燒的東西也不一樣。
那么正確的燒紙方式應該是什么樣的呢?
不好意思,還真沒一個統(tǒng)一的標準。
北方一般多以黃紙為主,還要在信封寫上地址,燒的時候要畫個圈,最好嘴里念念有詞,先燒信封,然后再燒幾張紙打點“小鬼”,然后再燒元寶,你看,我們的文化多么中庸,連上下打點都安排好了。
再有無非是希望祖宗保佑發(fā)財、加官進爵之類的,這就是有所求。
在哪燒也有講究,得挑一個路口人多的地方,否則下面收不到。
這方面南方花樣就多了。
江南、廣東有燒人民幣的,一把一把的燒,少數富裕的地方還有燒金箔的。既然有所求,就得有投入,好比你去炒股票,先要投入一些本金才是。
發(fā)財是大家一致的目標,所以咱們中國人在祭祀上從來都不會吝嗇。
讓我想起了二月二那天。
我的一個理發(fā)師朋友講,有個人早早預定好當天第一個剃“龍頭”,花了1800元。值不值?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生活中多些儀式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不管怎么燒,不用擔心會有人告,畢竟還沒有哪條法律規(guī)定不讓燒紙,趁著能燒,趕緊燒。
希望未來有更后現代的燒紙方式出現。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紙不再多,心誠則靈。
道山行,玩道深處是文化!
發(fā)表評論
暫時沒有評論,來搶沙發(f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