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龍脈白智慧
45
2023-05-25
構建依山傍水的智慧
風水中的選址,大至城市的走向,小至單體建筑的朝向,都講求“藏風納氣”,力求使居所“得其所哉”。因此,現代建筑在風水學的應用上,講究建筑功能等環境和美學因素。如果居所恰恰構建在山形環抱里,那么這就真的是找到了“靠山”了,假如構建由山而水的居所布局,那就更有聚氣的效果。熟知龍脈、觀察地貌及風水取向的實踐作業,則是風水智慧的先決條件。
尋找龍脈白智慧
在風水中,“龍”是山巒的意象;“龍脈”就是山脈,確切地講是山脊線。自然界的山脈,起伏屈曲,遠望其山脊線,形似在地平線上飛舞奔騰的“龍蛇”,是一種起伏地形的形象描述和意象。
《地理指蒙》中云:“指山為龍兮,象形勢之騰伏”;“借龍之全體,以喻夫山之形真”。又稱:“土是龍之肉,石為龍之骨,草木是龍之毛”。
“覓龍”,就是考察山脈的起始、終止,觀察山體的走向、起伏等,這實為現代地形、地貌學中的內容。風水學中稱“尋龍捉脈”、“看來龍去脈”、“尋龍望勢”等。
在覓龍過程中,首先要尋找山脈的起始源頭,按山勢的發脈分支大小,進行逐級分類。《地理人事須知》中說“龍猶樹,有大干、有小干、有大枝、有小枝”,說的就是山脈按大小逐級分類。
干龍,流域遼闊,延伸千百里,山脈必然是名山,如昆侖山;夾送的大江大河必是名江大川。如《地理人事須知》云:“以水源為定,故大干龍則以大江大河夾送,小干龍則以大溪澗夾送,大枝龍則小溪小澗夾送,小枝龍則唯田源溝洫夾送而已”,“觀水源長短而枝干之大小見矣”。為此,中國古代城市選址:“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廣川之上。”中國風水學將中國地域以長江、黃河兩大水系為界,將境內的山系分為南、北、中三大干龍。
龍按分布的地貌區域可分為三種:山區地貌的山野之龍,丘崗地貌的平崗之龍,平原地貌的平地之龍。平地之脈,雖脈絡平洋,可微辨體勢,即“高一寸為山,低一寸為水”,以觀察微地形之起伏,水系之分合,作為覓龍的依據。
尋找龍脈白智慧
龍按山脈的走向可分“五勢”:正勢--由北向南,側勢--由西向東,逆勢--逆水而上,順勢--順水而下,回勢--山首回顧于山尾。
龍按山脈盤旋的方向可分陰陽龍:陽龍--山脈由發脈處按順時針方向盤旋,陰龍--山脈循逆時針運行。
龍按干枝走勢關系也分順逆:山脈干與枝走勢一致時,稱順龍;干枝走勢逆向時,稱逆龍。風水寶地,通常是位于順、逆龍保持平衡狀態的地方。如果只有順龍沒有逆龍,山脈不能形成環抱圍合,也就無法聚生氣。
風水又按山脈的起伏形態,將山脈綜合概括為九種龍:
①回龍--形勢盤旋,回首舐尾,如回頭之虎;
②騰龍--形勢高遠,險峻聳立,如仰天大壺;
③降龍--形勢聳秀,峻峭高危,如從天而降;
④生龍--形勢拱輔,生動活潑,形態優美;
⑤飛龍--形勢奮翔,如雁騰鷹舉,雙翼開張;
⑥臥龍--形勢蹲踞,安穩停蓄,如虎屯象駐;
⑦隱龍--形勢磅礴,脈理隱延,如浮排鋪氈;
⑧出洋龍--形勢騰躍,蜿蜒欲出,如出林之獸;
⑨頷群龍--形勢依附,稠眾環合,如走鹿驅羊,游魚飛鴿。
除上述九龍分類外,還有八格和十二格之說。總之,通過尋龍捉脈,清楚地認識人居環境中的山體的來龍去脈,最后辨認其祖宗和父母之山,故又稱“尋龍認祖”。經尋根認祖,明確中國群龍之首的昆侖山,為太祖山;由昆侖發脈起峰的高山、亞高山為太宗山,如天山、巴顏喀拉山、喜馬拉雅山等;然后依次為少祖山,即中山;少宗山(低山);父母山,又稱主山、坐山、樂砂、靠山,一般呈丘陵或崗地狀。
在尋龍認祖過程,要對龍脈進行吉兇的分析評價。吉兇評價中,所謂吉龍,要求山脊光滑圓潤,尖挺秀美,勢雄力足,氣勢磅礴,形神厚重,群山似珠滾,氣脈貫注,綠樹華蓋,氣象萬千;所謂兇龍,是指山脈無勢,崩石破碎,歪斜臃腫,勢弱力寡,枝腳瘦小,樹木不生(童山)。
在龍脈吉兇評價的同時,還需進一步做出真假龍的辨認:所謂真龍,必然是山巒有祖有宗,活躍起伏,有過峽束脈(呈馬鞍),呈“蜂腰鶴膝狀”、似綿又斷,屈曲奔變,自然天成,即來龍深遠、奔騰遠赴。所謂假龍,山巒雖有祖宗,但山脈不美,強露帶煞,脈不穿心,有秀峰而無植被,有起伏而不綿延,有過峽而水劫風吹無護衛等。風水稱:“假龍不可依,只可作護侍、朝案之山。”
發表評論
暫時沒有評論,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