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水”文化差異的原因探究
為什么中日韓“風水”系出同源,但三國的“風水”文化迥然有別呢?我把這種“風水”文化上的差異,主要歸結為環境的不同。試想:韓國和日本,一個生活在半島上,好像始終站在懸崖邊上;一個生活在島嶼上,總像顛簸于汪洋的海上,積漸所致,養成兩國國民缺乏安全感的社會心理。相比起來,日本多地震,多暴風,少資源,不安全感尤甚。時空感受的局促與生存環境的壓抑,養成韓國國民和日本國民聽天信命的思想意識,加重了他們對“風水”的信仰程度。
日本列島的地理環境,缺乏整體感,鮮少安全感,而頻繁發作的地震、火山、臺風、海嘯等,使原本就極端憂慮的民眾心理,變本加厲為萬分恐懼的社會心理。不難想見,生存在這種環境里的人,最容易產生生命“無?!敝?。島國獨特的地理環境,多變的氣候因素,時常讓日本國民萌生孤獨無助之感,長久壓抑之下,喟嘆無常之余,他們往往會祭起“風水”這面大旗,以天地作酒杯,澆自己之塊壘。
此外,日本的“風水”文化深受儒教、道教以及佛教(神教)的影響。周作人有一番話,用以揭示日本文化的多元化與復雜性:日本的上層思想界容納有中國的儒家與印度的佛教,近來又加上西洋的哲學科學,然其民族的根本信仰還是似從南洋來的道教,它一直支配著國民的思想感情,少數的賢哲有時能夠脫離,或把他醇化些,可是不能動得他分毫?!?br />
我想這段評述同樣適用于日本的“風水”文化。日本的“風水”文化具有強烈的象征意味和隱喻色彩,這與日本民族長期形成的宗教信仰是分不開的。因為日本民族的宗教信仰,從思維方式上分析,就是對事物特殊性的高度敏感與執著,感性大于理性,局部大于整體,這種傾向自然也會反映到日本“風水”文化之中。
韓國地處亞洲大陸東端,是將大陸文化傳遞到日本的橋梁,在中日韓長期的文化交流中,形成了介于大陸文化與島國文化中間的文化性質。公元4~5世紀,儒家思想傳入朝鮮半島,逐漸成為其民族文化的思想根基。盡管韓國擁有東亞人口比例最高的天主教徒,但也是“在儒家思想體系下的宗教信仰”,因為韓國的儒教無處不在。但韓國人從不拘泥于儒教傳統,他們對儒教思想的態度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表現在“風水”思想中,既不十分激進,也不完全保守,往往取其中庸之道。
“風水”文化所要傳達的,是它背后厚重的生命經驗以及由此形成的生命意識?!帮L水”文化所要強調的,是人和自然和諧相處的愿望訴求,是人們期望避兇趨吉的生命希冀。如果說,在山水林木的護衛下生活起居,是人們獲得安全和溫暖的最佳環境選擇,那么我說,宗族血緣關系化解了人們的孤獨感和恐懼感,是彌漫于人際場中的另一類“風水”。大家知道,韓國人非常重視血緣關系,幾乎是族族有族譜,家家講“風水”。即便是企業,也是以家族經營為主,是另一種意義上的大家族。這種由層層血緣關系凝聚成的血緣社會,自然更加講究“風水”。在韓國,不管是近親還是遠親,無論是七姑還是八姨,都會被納人“風水”福澤的對象之中。因而在以血緣為紐帶的大家族中,人們極其愿意選擇一處“風水寶地”,惠及自身、家人乃至家族中的人們。
中日韓三國“風水”均根植于中國周易文化的土壤之中,同源而異流,最終將被納入生態學的范疇之內,匯入東北亞傳統文化主流之中。三國的“風水”具有功利性、生態性以及系統性等共同特點,蘊含著強烈的自然崇拜精神和樸素的農耕文化思想。但三國“風水”文化的個性也極其鮮明:日本的“風水”文化中融入了佛教和神教的尚德原則和慈悲情懷,混合了道教與密教的神秘氣息和巫術儀式;韓國的“風水”文化自始至終浸潤在濃厚的功利氛圍之中。日本的“風水”具有強烈的象征意味和隱喻色彩;韓國的“風水”腳踏大地,現實功利。地理影響和宗教濡染,是三國“風水”特點迥異的主要原因。
風水”是祖先經過數千年的實踐留給后人的一筆極其寶貴的財富。全球第一位“風水”學博士尹弘基先生曾撰文指出:“風水是為找尋建筑物吉祥地點的景觀評價系統,它是中國古代地理選址布局的藝術,不能按照西方概念將它簡單稱為迷信或科學。"19由此我們可以大膽推測:“風水”一旦剝去被歷史風塵裹上的層層神秘外衣,所折射出的科學光芒,會熠熠閃光,燭照千古。
暫時沒有評論,來搶沙發吧~